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春种秋收 > 文学在场 > 正文

在葛镜桥边给孩子们上一堂“桥见未来”的文学课——作家宋潇凌携《万桥飞虹》走进贵阳中小学校园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5年4月17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剧、大学教师、《万桥飞虹》的作者宋潇凌走进贵州省中小学校园,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学课。

4.14日上午,在葛镜桥边,宋潇凌与学生们畅聊葛镜桥的前世今生,共读《万桥飞虹》。

 


 

4.14日下午和4.15日下午,宋潇凌分别走进了福泉中学、贵阳市南明区华附初级中学,以“贵州桥梁与少年成长:在跨越中寻找力量”为主题,通过其儿童文学新作《万桥飞虹》,带领百余名师生穿越400年时空,感受桥梁背后的坚韧与成长哲学。这场讲座不仅是文学与工程美学的交融,更是一场关于传承与突破的精神对话。

 

 

 

贵州桥梁:地理奇迹中的大国智慧

 

宋潇凌以数据勾勒贵州“万桥省”的壮阔图景:世界高桥前10名中近半数在贵州,北盘江大桥(565.4米)、鸭池河大桥(434米)等工程奇迹,展现了“中国基建的硬核实力与诗意匠心”。她特别提到葛镜桥的传奇——明代乡绅葛镜倾尽家财、耗时30年建成的“豆腐桥”,将桥梁史的交织:“每一座桥都是跨越天堑的史诗,也是建造者生命的倒影。”

 

 

 

桥梁哲学: 连接、跨越与少年使命

 

“如果人生是一座桥,你会如何建造它?”宋潇凌以喀斯特地貌作喻:“峰峦是陡峭的韵脚,峡谷是绵长的留白”,将桥梁精神升华为成长隐喻。她结合小说《万桥飞虹》中少年葛思桥的探索历程,剖析现代青少年的心灵困境:“隔阂如峡谷,理解是桥梁”,并引用王阳明“知行合一”理念,强调“在行动中寻找答案,才是突破自我的密钥”

 

 

 

从地理万桥到人生万桥

 

现场提问环节,学生围绕“如何平衡学业压力与创作梦想”展开讨论,宋潇凌以自身经历回应:“写作是自我梳理的桥梁,哪怕每天写200字,也是在搭建通向未来的栈道。”

  

华附初级中学的同学们踊跃分享:“我希望建一座坚固的桥,承载更多责任”“我要用亲情搭建一座温暖的桥”。这些真挚的回答展现了同学们对桥梁象征意义的独特理解。

“这次活动为同学们打开了认识家乡文化的新窗口”华附初级中学一位教师评价道,“更启发了他们对成长道路的思考。”

 

这场讲座是“桥梁精神”的立体教科书——地理的桥连接山河,文学的桥贯通心灵,而少年的使命是做时代的“摆渡人”。活动尾声,宋潇凌寄语学子:“不做封闭的孤岛,要做开放的桥梁,让传统智慧与未来创新在你们手中续写新篇。”

 

 

 

 》》》关于作家宋潇凌

 

 

 

宋潇凌,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剧,大学教师。出版作品《说吧,你到底要什么》《个别女人》《十二背后》《万桥赋》等,共计500 余万字。另有影视作品《另类村姑》《零炮楼》《天山颂歌》等。多部作品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等。曾获第二届阳翰笙剧本奖最佳电视剧剧本奖、2024年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等。

 

 

关于《万桥飞虹》

 

 

 

宋潇凌 著  鹿白 绘

贵州人民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蒲公英童书馆出品

 

图书内容简介

 

在贵州麻哈江上,有一座屹立了400多年的葛镜桥。它由葛镜变卖所有家产、耗费30年心血建成,被誉为“西南桥梁之冠”。作为葛氏家族的传人,12岁的男孩葛思桥胎教听的都是世界桥梁解说词。他桥梁知识丰富,性格阳光开朗,但敏感爱哭,心里藏着成长的小烦恼和小秘密。暑假期间,他与30岁的大侄女葛念镜一起踏上贵州大地,去探索千万座桥梁的奥秘。两人性格迥异,冲突不断。旅途中,他们被壮阔山河的大美所震撼,被天文小镇的神秘所吸引,也被桥梁人的热血故事所感动,最终完成了各自生命的蜕变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