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文学信息 > 正文

“红岩笔会”系列活动之“叙事文学:承继与创新”文学公开课举行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重庆日报客户端    日  期:2023年9月23日      

  9月20日下午,2023年“红岩笔会”系列活动之“叙事文学:承继与创新”文学公开课在解放碑重庆书城举行。马步升、陈应松、武歆、张锐锋、柏桦、朱日亮、曹寇、张者、李元胜等知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等汇聚一堂,畅谈文学创作经验和感悟。现场金句频出,让文学爱好者品味到一席文学盛宴。

 
  ▲公开课现场  图片来源:视觉重庆

  此次活动由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和重庆日报联合主办,是“重庆文学公开课·红岩面对面”活动之一。


  修炼内功

  “让小说像诗一样精炼、厚实,像散文一样优美、讲究章法”


  文学公开课上,作家们分享了不少真知灼见。


  “叙事文学不仅要让自己看见,还要让受众看见,更要让受众待见。”小说作家、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马步升言简意赅地谈到当前叙事文学的发展现状。


  从看见到待见,考验的是作家的功力。“古代很多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都是语言的天才,文字斑斓多彩。而我们现在的一些文章是灰不溜秋的,这对当下知识积累很宽、鉴赏水平很高的读者的智商,是一种侮辱。”小说作家、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陈应松紧接着说。


  作家如何修炼?


  “我们要把其他艺术门类积累的表达经验,运用到小说写作中来,我们的叙事文学必须具有抒情的、哲理的、象征的各种可能,让小说像诗一样精炼、厚实,像散文一样优美、讲究章法。”陈应松认为,一个好的作家,要结合自己的写作方式、写作对象,自己的写作阅历、写作地域,不断探索、融合,扩充小说的能量,给读者带来新奇的体验和感觉。


  小说作家、天津市作协副主席武歆以“大山小亭”为例,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悟。“中国好多名山大川会在山上建亭子,亭子一定建得小,人为的建筑不能破坏山的气势和内在风韵,这对作家创作有所启发。反映到小说创作,我们不要那么张牙舞爪,在语言、情节设置等方面,要懂得节制。”


  小说作家、吉林省作协原副主席朱日亮则认为:“写作第一要说实话,第二要说人话。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说别人说过的话,或者别人暗示我们说的话,我们发自内心的话并没有说出来。我以为,写东西还是要说实话。”


  巧用虚构

  “如果我们重建一个文学场景,必须用意志的材料填补”


  “在参观博物馆时,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件件陶器有白色石膏修补的痕迹。原来,这些陶器出土时大多已碎裂,只有经过拼接复原,才能尽量重现其昔日身姿。”新散文代表作家、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张锐锋将这一现象和文学的虚构联系起来,“陶器的碎片是真实的,但那些石膏是我们通过想象重新复原的。如果我们重建一个文学场景,必须用意志的材料填补,让过去的场景变得完整,甚至完美。”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说,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王,区别于动物,在于我们能够虚构故事,能够编出没有实际存在的事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虚构的故事更是随处可见,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这些虚构让我们有了民族凝聚力,使我们每个人成为文化共同体的一员,使我们有了宽广的坐标系。虚构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叙事文学的精华。没有虚构,所有叙事将苍白无力、毫无魅力。”张锐锋说。


  诗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柏桦对此也深有感触:“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虚构需要掌握很多手艺。”


  恰到好处的虚构是难能可贵,也是求之不得的。


  一些人认为小说已死,还有必要写小说吗?对此,小说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张者说,现实生活中,精彩的东西不是故事,是事故。作家通过努力的文学创造,把事故变成了故事,“小说家的本事是语言的艺术,常识的问题没必要太过纠结,创新才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我们继续写作的动力。”


  “当下的一些叙事文学,匍匐于现实,和现实是复制的关系。”文学评论家、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永东说,叙事文学应该为读者提供一个文学中的世界,其中的道德观念、审美意志等应和现实世界有所区别,和现实生活拉开一些距离,书写可能性的生活,保持叙事文学独特魅力和价值。


  保持热爱

  “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汇聚、转化、孕育成一种新的生机”


  无论东西方,小说写作的共性就是讲故事。“我们注意到一点,故事总是记不住的,当我们谈到鲁迅的小说,记住的是祥林嫂等经典人物形象。”小说作家、自由撰稿人曹寇认为。


  李永东则表示,在讲故事、追求情节离奇曲折上,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并不占优势。作为纯文学创作者,要显示自己的优势,最终还是要在人物塑造、语言上下功夫,这是和网络文学相比的优势所在。他建议,作家找准发力点和立足点,增加写作的知识含量,“在当下写作时代,我们所接触的世界非常有限,作者要在文学中表现广阔的世界,应充分弥补历史等方面知识。”


  自然界众生平等,一些作家对自然界的奇妙精灵更感兴趣。热爱,让他们的创作走向广阔天地。


  “我有20多年野外摄影史,四面山是我的观察基地,我已经进四面山接近200次了。”诗人、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说,哪怕只是一公里山路,一天中呈现的东西,和他想观察的东西并不一致。因此很多时候,考察一条山路,一天甚至一个季节都不够用。“我在散文写作中,尽量更忠实我在野外看到的东西。”


  散文作家、吉林省桦甸市档案馆职员于小芙说,每一朵花的味道,都留存在蜂蜜里。每个季节开不同的花,蜂蜜的味道自然不同。作家和蜜蜂一样,蜜蜂采集花粉,作家积累生活,都要经过酝酿才能形成作品,供读者品尝。


  作家们还畅谈了和《红岩》杂志的情缘。“我是《红岩》杂志培养出的作家,扶持之恩唯有以笔墨回报。”小说作家、自由撰稿人吴苹说,她要求自己时刻对文字保持敬畏之心,把每个字打磨得出“包浆”再投出去。虽然苦点笨点,但对自己非常受益。


  聆听了作家们的分享,红岩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吴佳骏总结道,作家们的精彩分享让我们看到优秀作家是如何观察生活、回馈这个时代的。此外,我们还看到作家的人格魅力、道义责任和美学追求。“文学的承继和创新相辅相成,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汇聚、转化、孕育成一种新的生机,这样写作才有力量,才能开花结果。”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