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作协工作 > 正文

非凡十年丨重庆:展现作协新作为 肩负文学新使命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2年10月14日      

来源:《文艺报》2022年10月14日2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重庆发展,多次考察重庆,对重庆发展作了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以及加强思想舆论引导,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等重要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重庆市作协服务大局全局、推动新时代重庆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市作协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保持清醒有为的状态,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团结带领重庆文学界听党话、跟党走,为奋力书写重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努力推动新时代重庆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高举伟大旗帜

把握重庆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重庆市作协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文学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将总书记重要讲话与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必修课”、新发展作协会员的“第一课”、中青年作家的“基础课”,深入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进一步坚定新时代文学前进方向和正确道路。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升和锻造文学工作能力。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重点任务,更加注重以文学服务重庆全局,推出更多与蓬勃发展的重庆相匹配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作协新作为,彰显文学新担当。


牢记“国之大者”

重要关头文学始终在场


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主动参与时代进程,重要关头彰显文学价值作用。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举办系列文学活动十余场。去年举办的“世纪红船——庆祝建党100周年诗歌朗诵会”,用“红船领航”“奋进启航”“复兴远航”三个篇章,以配乐诗朗诵、童声合唱、VCR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风采。开展“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荣光’文学创作行动”,全媒体刊发主题作品2000多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场,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推出重庆市脱贫攻坚优秀作品13部,编撰出版《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文学作品专号等,《脱贫攻坚手记》《太阳出来喜洋洋》分别入选中宣部和农业农村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国家乡村振兴局“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优秀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重庆作家深入抗疫前线,书写抗疫故事,推出抗疫作品4500余篇,为广大干部群众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今年以来,重庆市作协牢牢把握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举办“奋进新时代 礼赞新征程”百名作家走基层主题创作活动、“文学中的重庆”百名重庆诗人百部短视频拍摄活动、“助力乡村振兴——重庆作家驻村计划”、重庆作家服务团下基层活动、“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主题征文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力营造迎接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浓厚氛围。


找准主攻方向

书写重大主题,倾力奉献优质精神食粮


紧扣出作品这一中心环节,把反映新时代、讴歌新征程、书写新史诗作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的重大课题,全面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推出重大主题优秀作品。

实施“讴歌”计划,在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和季度选题中,动员引领广大作家投身时代生活,准确把握时代精神、时代命题与文学命题的关系,推出《山城的黎明》《铁血七曜》《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太平门》等革命历史题材作品60余部和《远水》《无声之辩》《时间升起》等现实题材作品200余部。实施“扶优”计划,项目资助扶持优秀作品158部,安排定点深入生活项目51个,基于稿费标准相应资助奖励全国重点刊物发表作品近千件,推出“三峡库区作家丛书”“重庆少数民族作家精品丛书”和“都市作家丛书”等;近50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相关扶持项目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项目扶持。实施“友声”计划,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学评论工作的通知》,拓展重庆市作协文学理论平台,发挥高校优势,打造“大众书评”文学评论品牌,开办“巴渝文脉”“观点”等栏目,举办80余场重点作品研讨会,推出一批文学理论成果;持续加强重庆文学基础研究,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重庆文学全貌和发展趋势,为推动重庆文学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

近年来,李元胜诗集《无限事》、李永毅文学翻译作品《贺拉斯诗集全集》、张者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连获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摩围寨》《露水硕大》《逆风歌》分获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老风口》《坼裂》进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部提名作品名单,《斑斑加油!》等3部作品入围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面包男孩》入选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近40人获得各类重要奖项。重庆文学创作水平整体提升,优长门类实现新的突破。 

今年以来,重庆作家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等发表作品40余部(篇),较去年同期有明显增长。同时,配套落实文艺资助项目,开展“在希望的田野上”专项创作并与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有机对接,推动重庆文学创作水平整体提升。


坚持改革创新

激发推动文学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总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增强作协工作与文学发展的动力活力。

强化自身改革,制定实施《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指导区县(行业)作协的工作方案》,深入开展“红色文学轻骑兵带头人”下基层活动,深入区县实地指导和开展工作,举办文学讲座近200场。组织近100名作家走进基层一线,从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和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创作优秀作品,实现了工作向基层倾斜,服务向最广大文学工作者拓展。

搭建工作平台,承办中国网络文学论坛、中国诗歌节、《民族文学》年度奖颁奖典礼、中国作家“重庆文学周”、西南六省区市作协工作协作会、鲁迅文学院第三届西南六省区市青年作家培训班等具有全国影响的重点活动。组织鲁奖作家进库区、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与《人民文学》杂志社共同举办青年作家改稿会,举办“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等十余场专题论坛与讲座;建成“重庆文学会客厅”,打造“重庆文学公开课”,增强本土与外界的对话能力,塑造重庆文学开放包容的新形象。

推动融合转化,以“文学+”的开放姿态主动跨界输出,建设“重庆文学有声馆”,实施“文学中的重庆”计划,将文学中的重庆元素以视听方式制作推广,打通文学创作、剧本改编、影视舞台剧制作以及网络视听、游戏、版权等行业的衍生链条,不断增强重庆文学的传播力转化力。指导成立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举办“书写新时代·网播正能量——重庆网络文学大会暨全国知名网络作家重庆行”等活动,实现重庆网络作协与阿里文学、阅文集团等全国十大网络文学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数十部作品实现影视游戏改编,500余部作品进行有声改编,千余部作品输出海外。


发挥纽带功能

凝聚重庆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面发挥党委政府联系服务作家的纽带功能,加强重庆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大团结大联合,凝聚最大合力推动重庆文学事业实现新的发展。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实施“春种秋收”——基层党建工作法,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促进作协工作和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和政治优势。

坚持开门办作协、开门办文学事业,尊重认知差异、包容创作多样、凝聚广泛共识,持续扩大文学“朋友圈”,与市乡村振兴局、市交委、市环保局、市科协、市司法局、市商委、重庆新华书店集团、重庆日报社等有关单位联合开展系列文学活动,在重点领域、重要行业工作中体现作协价值与作用。

把培养重庆作家队伍作为文学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按照盘活存量、提升增量、壮大总量的总体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改进工作措施,建立一月一次的“书记主席与青年作家对话”机制,实施重庆市青年作者帮扶制度和青年作家培养“导师制”,完成58位青年作家“结对子”帮扶工作,举办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吹响新时代文学号角”创作讲习班、首届青年文学讲习班,选派参加中国作协与鲁迅文学院培训70余人次。相较十年前,在渝中国作协会员增加89名、达到201人,市级会员增加752名、达到2112人,分别增长79.46%和55.25%,重庆文学队伍逐步实现梯次增长、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的目标。


附:《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