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民族复兴专栏 > 正文

美丽重庆|秦勇:又见“桃花鱼”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秦勇    日  期:2022年5月9日      

 

每当春日融融、桃花盛开的时节,在忠县皇华城、独珠半岛的岸边或溪水旁,会出现无数晶莹剔透的小鱼,在清澈透明的水中不停地开合蠕动,快乐的嬉戏。

这些小鱼形似降落伞,婀娜多姿,煞是惹人喜爱,因而招来许多观赏者,成为皇华岛和独珠半岛一道奇特的景观。

这种小鱼就是被誉为“水中活化石”的桃花鱼。桃花鱼的学名叫“桃花水母”,在动物家族里它属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鱼体直径大者四五厘米,小者仅几毫米,有256条触手,真算得上个“多面手”。

桃花鱼的触手可分为七级,最长的约1至3厘米。在水中,它全靠伞部有力的收缩及触手的上下摆动而运动,伞部每分钟收缩60至80次。歇息时,全身松弛,漂浮水中,显得十分悠闲自在。

桃花鱼条条通体透明,漂浮在水面,有玉白、乳黄、粉红三色,触手多达200多条,散开后酷似桃花瓣,所以被称为“桃花鱼”。 

最先发现、考察,并用文字将桃花鱼公诸于世的是谁呢?

他就是220余年前的忠州(今忠县)乾隆举人熊文稷。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二月,熊文稷到江中孤岛皇华城考察,写下了“考察报告”——《桃花鱼记》。

熊文稷这篇文章妙趣横生,脍炙人口。熊文稷写好此文,抄录一份呈送忠州官府。嘉庆十一年(1806),忠州知府张星炜将该文收入《忠州志》(草稿本)呈报四川省修志部门,被《四川通志》全文收录,发行全国。在此之前,我国的词典、药典,如《山海经》《尔雅》《本草纲目》等,乃至全国的地方志书都没有桃花鱼的记载。

从此,忠州皇华城发现桃花鱼名闻天下,熊文稷所作的《桃花鱼记》,也成为忠县的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清代忠州明经柳福培,精研《周易》,尤工诗文,善书善饮,总编《忠州志》,成都名胜多有题咏,当时名噪全川。他在皇华城筑有存愚山房别墅,春时细观桃花鱼,触景而生情,写下一首《桃花鱼》:几片桃花几片鱼,形形色色略相如。灵参太极春三月,画出无双影一渠。我欲新添山海注,人多错问武陵鱼。澄潭果否深千尺,任尔浮沉自捲舒。

河北人侯若源,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和光绪七年(1881年)任忠州知州。他在任时勤政爱民,循声远播,尤喜吟咏,对忠州名胜多有题诗。

侯若源这位北方诗人在皇华城见到南方的珍奇动物,尤觉神奇,情不自禁写诗赞美:“桃花流水任吹嘘,零落胭脂已化鱼。神物见头不见尾,龙门点额话非虚。”把桃花鱼视为天赐神物。 

在三峡库心,这桃花鱼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呢!

相传,当汉元帝决定让昭君远嫁匈奴和番前,恩准她返回故里,探望父母、乡亲。昭君回乡省亲后坐船离开家乡,正值桃花盛开,王昭君触景生情,怀抱琵琶弹了一曲《桃花送》。

伴随着清脆婉转的琵琶声,王昭君想到此去大漠深处,远离家乡千山万水,不由潸然泪下,滴滴泪珠顺着两腮轱辘辘地往下滚落,浸湿了手帕。

泪水落入三峡溪水,随着水中荡起涟漪,顿时化作一尾尾桃花鱼在溪里游开了。从此,桃花鱼在长江三峡的溪河中安家落户,一则美丽的传说也流传开来。

每年春来桃花开时,一尾尾桃花鱼像是听见了远在大漠深处王昭君的呼唤,便成群结队地游了出来,在水中撒裙抛袖,翩翩起舞,跳起了水中芭蕾。

“花开溪鱼生,鱼嬉花影乱。花下捕鱼人,莫作桃花看。”只可惜桃花鱼生命太短,当桃花凋谢时,也消失得无踪无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