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民族复兴专栏 > 正文

美丽乡村|梦桐疏影:盖上人家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梦桐疏影    日  期:2022年3月11日      



森林小屋:川河盖上的致富传奇


  初秋的阳光如同液态的金子,流泻在这片空阔青翠的杉树林。清风拂来,光影摇动,迷离的光斑在树枝、青草和野花间跳动,清新的气息丝丝缕缕,钻心入肺。更让人惊喜的是十几栋凌空搭建的小木屋,错落有致地镶嵌林间,宛若一座座童话小木屋……一瞬间,恍惚走进了梦幻仙境。

  “这是什么地方?”大家好奇地问道。

  “这是杨胜友的森林小屋。”一路陪同的秀山县涌洞乡政法委书记向显亮告诉我们。

  “森林小屋?真是名副其实。”我不禁赞叹。

  眼前所见是涌洞乡楠木村坨头组村民杨胜友新修的民宿,旁边是他的家——“森林小屋”农家乐。

  森林小屋位于川河盖上,“盖”,是当地方言,即“高山上的平川”。川河盖地处武陵山腹地,是渝、湘、黔、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在数百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中,板块的碰撞形成了一座神奇的桌山,方圆28平方公里的巨大桌面,在千山万壑之中,凌云绝顶之上,突兀而立,又像一望无际的巨大盖子,一年四季,碧草如茵,野花缤纷,云雾缭绕之上,整个景区看起来像一座悬在云端的花园,有“武陵第一盖”“世界最大的桌山”之称。这里还是一片革命老区,八十多年前,红军曾在此抗击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烙印下一片红色的印记。

  凭借自然资源和红色旅游的优势,川河盖从2017年挂牌4A景区后,成为武陵旅游的新地标。2019年重庆“双晒”秀山篇隆重推出,来这里旅游小住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杨胜友的森林小屋距离景区游客中心2公里,很快成为网红农家乐,杨胜友也成为了川河盖上的致富传奇。

  这片人工林是他二十年前栽下的,20多亩清幽幽的树林,在川河盖的草原花海中,别有一番景致。

  大家陶醉其中,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过了一会,一位个子不高、身体敦实的五十多岁的汉子匆匆赶来。只见他身穿浅蓝色细格子T恤,蓝色牛仔裤,脚穿一双皮鞋,皮肤黝黑,满面笑容,走路带风,精神抖擞。

  “这就是森林小屋老板老杨,杨胜友。”向书记介绍道。

  “哎呀,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今天家里又是几桌客人,忙得很。”杨胜友露出淳朴的笑容,歉意地说。

  我们的话题是从这片林子开始的。

  “杨老板,你怎么这么有眼光,二十年前晓得川河盖要搞旅游开发?”大家忍不住好奇。

  “哈哈哈……”杨胜友一阵爽朗大笑,“好多人都这样问过我,我哪有这本事哦?说实话,当初栽树,只想着树成可卖钱,没想到竟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赶上了川河盖开发的好时机呢!”

  向书记指着小木屋对我们说:“这是按照涌洞乡村振兴规划打造的精品民宿哦,水杉林里,凉快,没有蚊虫。”他转过身去问,“老杨,差不多完工了吧?”

  “差不多了,刚刷过漆,还有点味道,明年正式营业。”老杨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笑呵呵地说,“真的,我是发自肺腑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修路,安装路灯,还给我们搞农家乐的专业培训……”

  林间漫步,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一群群蜜蜂在阳光下飞舞。“嘿,这里怎么还有好多蜜蜂呢?”我好奇地问。

  老杨再次笑起来:“哈哈,是我养的。这里环境好,一年四季鲜花不断,于是我就把丢了十多年的养蜂业重新弄了起来,我养了160多箱……这个蜂蜜好得很,是纯正的百花蜜,味道嘛……等会儿你们到我家去尝尝就晓得了……”

  “杨老板,你这里实在太美了!下次我一定要带家人一起来感受川河盖的美景,住一住这森林小屋,走一走这林荫小道,吃一吃老腊肉,喝一喝蜂蜜水,再到星空小镇去看看漫天星光,雾霭流岚……”还未离去,同行者已在预想下次再来。

  “杨老板,你做农家乐,搞民宿,还养蜂,那一年下来收入相当可观哦……”

  “哈哈哈,今年我的蜂蜜又丰收了,至少要卖十五六万,农家乐起码也要收入十五六万……”老杨又一次笑了起来。

  “老杨,你是不是太保守了哦?你一年莫非少得了五十万?”向书记在旁边笑着“揭短”。

  “嘿嘿嘿……”杨胜友的笑声没有断过,谦逊中带着几分自豪,“呵呵,可能是要多点……说老实话,没有赶上这个好时代,我那苦日子还不知道啥时是个尽头!……你可能想不到,以前的楠木村穷山恶水,那时的日子真是太穷太穷了,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红苕苞谷洋芋坨坨,穿的补丁重补丁的衣服,环境也糟透了,落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不但路难走,更是出了名的黑子村……”

  话匣子打开,杨胜友便给大家讲起了自己的发财致富之路。

 

过往:盖上苦穷,打工艰辛

 

  54岁的杨胜友,祖祖辈辈生活在川河盖上。

  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是通向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距离最近的龙池镇,也有20多公里,赶场买卖东西,爬山穿谷,来回一趟要一整天,累得死去活来。

  杨胜友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勤劳善良的父母靠双手养育四个孩子,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日子依旧过得非常苦。身为长子的他很小就学会了替大人分担家务,割草,放牛,做各种农活。1983年,初中毕业的他未考上高中,跟着父母种烤烟,挖煤炭。

  村中很多人挖煤,楠木村的天空因此被厚厚的煤灰和粉尘覆盖,“黑子村”由此得名。少年杨胜友每天起早贪黑,进洞出洞,鼻子眼睛都看不见,但心里被矿灯照亮,盼望有一天,黑亮的乌金能改变一家人的生活。但煤窑并没有给他家带来财富,相反,小煤窑又黑又脏,安全更是没有保障。“煤炭是条龙,挖也穷拖也穷。拖得打根裤衩穿,挖了就是打灯笼。”这首歌谣就是当时挖煤拖煤的真实写照。

  18岁那年,杨胜友终于第一次穿上新皮鞋。那是父母用积攒已久的钱给自己买的,杨胜友小心翼翼地穿上新鞋,高兴劲就别提了,回家路上感觉在飞。回到家,全村人都跑来看稀奇,啧啧赞叹,眼里全是羡慕的神色。

  婚后,三个孩子相继出生,家庭负担加重,省吃俭用依旧艰难。迫于生活,1997年,杨胜友和妻子罗桂菊不得不挥泪告别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从广东到福建,从建材厂到瓷砖厂,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非常艰辛疲劳;环境也极为恶劣,常常是烟尘蒙面,眼睛都睁不开。不过人年轻,身体好,再苦再累也不觉得。只是,夜深人静,抬头仰望星空,总会想起川河盖上的星空和星空下的家乡,想起年事渐高的父母和还未长大的孩子,刚强的汉子变得沉默不语,坚韧的妻子默然流泪……

  “要是能回家就好了!”妻子轻声说。

  “回家好,但是找不到钱……”杨胜友无奈地叹息道。

 

命运的转机:农家乐办起来

 

  2014年春节,在福建打工的杨胜友回到老家,无意间发现家乡发生了一些变化。最让人吃惊的是,那条尘土飞扬的泥泞小路,已拓宽打成了水泥路;漫天黑烟的村子不知何时变得干净澄澈,白云悠悠。

  他去乡上派出所为妻子补办身份证,无意间碰上了涌洞乡时任党委书记喻涛和乡长杨昌米。

  “老杨,你回来了就留在老家,别走了哦。”这是在乡政府办公室坐定后杨昌米对杨胜友说的第一句话。

  一杯热茶递到杨胜友手里,喻涛和杨昌米便和他聊开了。

  两位告诉他,川河盖正在大搞旅游开发,100多家小煤窑已关停,川河盖到洪安的公路也已修通,上盖下盖方便快捷,到镇上的时间也缩短了一大半……

  “回来吧,老杨,你脑子灵活,人又勤快,回来搞农家乐,肯定比在外头打工强。”他们极力动员杨胜友回家创业。

  杨胜友心里涌起一阵激动,过一会,又低下了头。

  “搞农家乐?……好倒是好,可是……”杨胜友咧开嘴,尴尬地笑着,“村子地理位置那么偏,就算路修通了,哪有什么人来旅游哦?”

  两位看着杨胜友,详细地给他讲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讲秀山近五年的发展规划,讲涌洞的地理优势,讲楠木村的今昔变化……

  一个多小时,茶水冷了又续上,暖暖的热气一直在房间缭绕,也在杨胜友心头缭绕。临别,两位紧握着杨胜友的手,杨胜友感受着掌心传递过来的温暖和力量……

  杨胜友考虑再三,春节后还是返回了福建。“我想做,但心里是虚的。再说,那边的工资还没结算……”

  此后,偶尔也会接到喻涛和杨昌米的电话,杨胜友最终结算工资,打着铺盖卷回到了老家。

  两位再次找到他,又是一番长谈。

  “老杨,回来了就干!你只要把锅架起来,其他的问题我们来解决!”

  杨胜友心里踏实多了,但具体怎么做心里依旧没谱儿。

  七月中旬,杨胜友突然接到喻涛电话,说乡政府的领导要来家中看看。

  盖上水杉林中,浓荫蔽日,清风徐徐。设身处地的考虑,真心诚意的着想,推心置腹地摆谈……几个小时后,清凉的山风一点点吹走杨胜友心上的乌云。

  “老杨,喊你老婆把夜饭弄起,今晚我们就在你家吃饭哦。”喻涛笑呵呵地说。

  “要得要得。”杨胜友满口答应。

  自家年猪做的腊肉,自家地里的新鲜蔬菜,山里采来的蘑菇……就地取材做成的简单的农家菜,院坝里,一桌子人吹着清风,看着暮色,吃得非常开心。

  吃完饭,喻涛从兜里摸出钱来,塞给杨胜友。

  “哎呀,这哪能收钱呢?使不得……”杨胜友颇为吃惊,往后退着,坚决拒绝。

  “听着,老杨,今天的钱必须得收,你的农家乐就从今天开始,从这顿饭开始!”于是杨胜友收到了农家乐的第一笔帐——200元。

  晚风清凉,星光漫天。收拾完碗筷后,杨胜友和妻子坐在院坝忍不住感慨起来:“这就开张了?我可是啥都没有准备啊?”

  “领导都说菜不错,开张就开张吧。”妻子肯定地说。

  “那好吧,以后我买菜张罗,你做菜做饭,我们好好做下去。”

  夫妻俩抬头看着天幕上一轮新月,此刻,月光如水,温柔地倾泻在这片莽莽山林。

 

面对困难:政府助力与自身努力

 

  开张是开张了,但操作起来,农家乐面临诸多困难。

  桌子板凳没有,怎么办?杨胜友就到周边邻居家去借。借了还,还了借。日复一日,搬来扛去,很是辛苦。

  刚搞开发,游人少得可怜,没客源怎么办?乡政府全力支持,一有接待就叫到杨胜友家来。

  客人多了,不断有客人喊这喊那,杨胜友忙得鸡飞狗跳,怎么办?乡干部和他们的家属,只要有空就来帮着洗菜、切菜、炒菜、端菜、收拾碗筷……

  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杨胜友感动地说:“你们太好了!哪里是乡干部,简直就是我的家人!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

“农家乐做好了,你脱了贫,致了富,我们就开心。”

“你致了富,再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大家都过上好日子,那就更好了。”乡干部总是笑呵呵地说。

  喻涛看着杨胜友家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心里很开心。“老杨,你的农家乐没得名字可不行。”

  “取个啥名字好呢?我又没啥文化。”杨胜友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尴尬地看着喻涛。

  “这样子,我给你取个名字吧。”

  杨胜友连声说:“要得要得。”

  “你栽了这么多树,都快长成一片森林了,那就叫‘森林小屋’吧。”

  “‘森林小屋’?这个名字好啊!”大家听后纷纷赞同。

  “光有名字还不行,”喻涛思量着,“这样子,回去后我找个书法家给你写个牌子。”

  几天后,喻书记找到书法家协会的老师题好字,再叫上广告公司,很快把“森林小屋”的牌子挂了起来!

  看着那四个绿色的大字,杨胜友眼眶湿润,感动得连声说谢谢。

  这之后,杨胜友起早贪黑,天天忙着农家乐的事情。

  城里的妹妹来这里,喜欢在林子拍照,惊叹这里优美的风光,可是一上厕所,就大呼小叫。城里妹妹怕兮兮地叫着杨胜友:“叔叔,你能不能去扫一下厕所?那里有虫子。”一句话让杨胜友的脸涨红了。老杨忙得脚不沾地,但又不得不去打扫厕所,因为那是最简易最原始的茅坑,无法冲水。

  “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多帮助,我们总不能样样都依靠政府吧。”杨胜友和妻子商量:“餐具我们得买,餐桌我们得制,厕所我们得改造。”

  政府看着他的困难,一次性给他补助了12000元。

  杨胜友拿着补贴和自己的积蓄凑了3万余元,买齐餐具,制备餐桌,对老屋的厕所、厨房、外观等进行改造,300平米的“森林小屋”很快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游客面前。

  接下来,政府又加他一把力,一次补助十万元,把农家乐外面的泥泞小路改造成了石板路,并安上了路灯。

  年底,夫妻俩一对账本,竟然有三万多元的盈利。

  养老尽孝,照顾孩子,生活踏实,又能发财致富,两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大年三十,门外风雪弥漫,杨胜友一家乐乐呵呵吃着团圆饭,心里暖融融的。

 

继续上路:修建酒窖和炕房

 

  春天又到了,盖上的花开得更香更艳了。

  随着川河盖的旅游业的发展,森林小屋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第二年老杨净赚六七万元,第三年,已超过十万元。

  政府助力确实给杨胜友的农家乐从道路到环境等都带来极大好处,同时杨胜友也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希望把乐家乐做得更好。

  单说酒肉储备这点就让人头疼。腊肉是乐家乐必不可少的农家菜,山上温度低,腊肉放一段时间就易回潮,回潮就不好吃。刚开始,杨胜友按照老方法——再次熏炕。但是一次炕腊肉的可怕经历,让他彻底改变了想法。那次,杨胜友把几百斤腊肉架在铁杆上,坐好火,过来吃饭,刚端上碗,就传来邻居的高声呼叫:“老杨,你家什么东西烧起来了?浓烟滚滚的!”原来,熏炕的腊肉极易滴油,引火狂燃,很快浓烟弥漫,熊熊大火呼啦啦燃烧起来。这可吓坏了全家人。眼看火势难以控制,一家人迅速用竹竿把瓦片拨开。大火烧掉了老杨一间屋子和几百斤腊肉,看着残垣断壁和腊肉焦炭,老杨欲哭无泪,想想更后怕。

  接下来,他尝试着用谷子把腊肉一层层埋起来,此法有些效果,不过腊肉浸过的谷子,最终全部废掉,时间久了,腊肉照样回潮。

  夫妻俩又尝试着把谷壳炒糟后把腊肉一层层埋起来,效果依旧不好,腊肉还是回潮。

  “哎呀,那就花钱买冰箱冰柜来保鲜。”妻子说。冰柜里放久了的腊肉,炒出来,味道总要差一些。

  “实在没办法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修炕房!”不断失败让杨胜友脑洞大开。

  2016年,杨胜友一家老小亲自动手一锄一锄地挖地下室。两个月后,地下室终于修好了。最底一层潮湿,适合做酒窖,放泡菜坛子;上一层干燥,安上铁管,做炕房。就这样杨胜友一次性窖存了8000斤老酒,窖藏老酒醇香香冽,客人喝了都说好。腊肉、腊猪蹄备上几千斤,炕房半个月定期升温,存放一年半载,味道依旧如刚出炉一样鲜美。城里的客人吃着香味四溢的腊猪蹄和金黄透明的腊肉,开心又满意。

  “杨老板,你这里的腊肉、腊猪蹄、老酒都特别好吃,我可不可以买点走哦?”

  “当然可以。”杨胜友笑呵呵地答应着。

  就这样,杨胜友边的生意越做越活泛,越做越宽了。

 

拓展:民宿打造与带动村民

 

  2019年夏天,一个朋友想来川河盖玩,请杨胜友帮忙订房间。

  杨胜友气喘吁吁来到川河盖唯一的星空酒店订房,服务员却遗憾地告诉他:“房间已满,且已排到一周后。”

  杨胜友失望而归,与妻子谈及此事,不免一番感慨:“真没想到现在来川河盖游玩的客人这么多,住宿这么难,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吃住一体,把民宿也做起来?”

  “这个主意好!”妻子满口赞同。

  那时水杉林里修了四个凉亭,来农家乐的客人常在那片清幽静谧的林子喝茶,聊天,打牌,下棋,散步,拍照……游客在那里沉醉流连,其实,杨胜友早就看出了商机。

  于是,森林小木屋从一座到两座,再到三五七八座……一家人有空就搭建木屋,慢慢地,十多座森林小屋神奇地生长了出来。

  在川河盖,政府统一规划,全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杨胜友站在时代的风口,综合利用自身居住环境发展旅游,一步步走上致富的道路,成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排头兵。现在,森林小屋成为了楠木村高端精品民宿的代表,是一张响当当、亮闪闪的名片。在他的带动下,楠木村从事农家乐的人家越来越多,数十家民宿正在崛起,整个村子40%的人家都吃上了“旅游饭”,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餐饮、住宿,还兼售腊肉、酒、蜂蜜、杉树、水稻、金银花、白术、猕猴桃、蔬菜种植等,这样发展下去,杨老板,你的森林小屋就是一个集团公司了。”听了他的故事,我忍不住一番感慨。

  老杨再次仰头哈哈大笑,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无数条鱼儿在游动:“哈哈,有好政策,就一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天上肯定不会掉馅饼。习主席说得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现在每天忙得团团转,但心情特别好,也感觉很充实,这日子有奔头啊!我想,等我们老了,把这一摊子交给儿子儿媳,让他们来经营。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说着,杨胜友舀出自家蜂蜜,三下五除二兑好蜂蜜冰水,递给大家伙。

  我接过杯子,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仰头喝下,冰凉清爽,真是甜到了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