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文学信息 > 正文

《刀与笔的战斗——抗战大后方美术史研究》出版座谈会举行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1年12月10日      

 

12月9日,《刀与笔的战斗——抗战大后方美术史研究》出版座谈会在重庆市文联举行,多位历史、美术等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对这部作品的独特内涵进行了探讨。座谈会上,专家们对该书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本书具有敏锐而独到的视角,是一部史料详实、涉及范围广、意义深远的经典力作。

聚焦抗战大后方美术历史

填补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空白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移驻重庆,大批仁人志士、文化名流纷纷撤退到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重庆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彼时,大批美术精英汇聚重庆,大量美术展览在重庆开展……而由著名美术史论家凌承纬教授主笔的《刀与笔的战斗——抗战大后方美术史研究》,就是根植于这段历史。

据介绍,该书共43万字,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并重,立足大量第一手史料的挖掘、整理,对历史作多层面、多维度的研究和论述,力求揭示中国抗战美术历史丰富内涵,彰显优秀的抗战文化,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会上,不少专家认为,《刀与笔的战斗——抗战大后方美术史研究》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空白,也将进一步彰显美术这一文艺战线在抗战中的巨大作用。

“抗战美术就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版画和漫画是具有鲜明的先进性、人民性和犀利战斗性的武器,一直走在抗战美术的前列,被称为抗战大后方文艺战线上的刀与笔。”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表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美术史是一部具有丰厚的历史内涵、深刻的现实主义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史,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研究抗战美术史,不仅让我们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近现代美术,也是一个全面正确地认识抗日战争的特殊而生动的窗口。”

兼具不同美术领域

是大后方抗战美术的全景展现

翻开此书,我们可以看到血与火的洗礼之下刀与笔的战斗,可以看到救亡图存,民族抗争的怒潮中艺术家的现实关切与奋起呐喊,也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对大后方抗战美术的引领与推动。在座谈会中,各位专家表示,该书以版画为重点,兼顾其不同美术领域,是抗战美术的全景书写、大后方抗战美术的全景展现。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尤其是在纪念鲁迅先生开创新兴版画运动90年的今天,这本书毫无疑问是对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开创的新型版画90年最好的纪念。”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认为,这本书记录了有关版画和漫画在重庆的发展情况,该书出版为读者理清了诸多史实。“本书就是把整个全国的木刻界、漫画界和延安的漫画界相结合,记录了南方局在周恩来领导下,大后方的人民如何开展抗敌文化活动。”

“我觉得贯穿于全书的历史观、艺术观和价值判断,对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该书勾勒了大后方抗战美术与全国各地的抗战美术相互呼应、汇成中国抗战美术洪流的态势,很好地展现了大后方抗战美术的历史坐标和文化语境。”

一次“拉网式梳理”

为深化研究提供了新素材

为还原抗战大后方美术的图景提供了详实的史料,凌承纬带领团队从抗战时期的报纸、刊物、图书、文艺出版物以及美术家生平事迹、美术社团活动中去梳理出如此多的原始资料。他在书中的序言写道:“通过历史的寻访,蕴藏在发黄发霉堆中的一部美术史轮廓在我面前仅仅清晰起来,并感受到一种发自历史深处隐约巨大的震撼。”在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凌承纬带领团队所作出的努力以及未来重庆如何打造更多优秀的作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凌先生在查找史料中所感受到的震撼,正是来自当年那些在战火中,在社会的传播中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作品和历史文献。”范迪安谈到凌承纬团队抢救式地查找新的历史文献时,对这一做法特别赞同。“本书所呈现的史料,不仅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信史的基础,也为美术史同仁们进一步展开讨论、深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这种基础工作利在事业,功在未来。”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林木还用“拉网式梳理”一词,形容凌承纬团队为查找详实史料所作出的努力。“凌承纬把整个抗战时期,重庆所有报纸上的文章,尤其是副刊的文章都做了一个拉网式的梳理。那么多的史料,给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多可能性。”

市文联副主席、市评协名誉主席周晓风认为作者对材料的发掘使用和点到为止的评价非常富有历史感。“这本书的历史感这一点是我们做历史研究,包括做抗战文史研究非常值得认真研究。”周晓风说,他期待着未来重庆文化界能够有更多的成果来展示抗战大后方文化、历史各个方面的成就。

此外,周勇还建议文艺家们对《刀与笔的战斗——抗战大后方美术史研究》这一类的史学精品,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转化。“重庆题材是宝库,重庆有人才,重庆的机构又有能力,小众的学术著作在重庆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性转化,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刘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