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民族复兴专栏 > 正文

美丽乡村|李华:石龙印象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李华    日  期:2021年8月11日      

 

每次脱贫攻坚检查,我们最放心的就是石龙了。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建卡贫困户少,只有30多户。在重庆市巴南区的山区乡镇,石龙镇相对来说地处边缘、偏远、边界地区,地势山地、丘陵为主,山多地少,相对贫瘠,但是它的建卡贫困户为什么那么少呢?

“石龙的人勤快。思想活络,思路活泛,思维活跃,有对现实需求和发展思考的好习惯。”我记得这句话是十多年前,我带着以石龙技工学校和石龙技工品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巴南区劳务经济发展局”组织承办的劳务大军到新疆摘棉花,石龙镇劳务公司的黄总说的。“石龙镇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开始劳务输出,组建了以‘石龙技工’为品牌的劳务大军。”

“石龙技工”遍布世界各地,俄罗斯、坦桑尼亚、哈萨克斯坦......黑龙江、新疆、江苏......“我们‘石龙技工’品牌就是品质的保证,就是勤快的保证。”说起当年,有关劳务经济组织人至今还沾沾自喜:“在石龙,只要你是个男人,有点血性,靠双手一定能养活家儿老小;你是个女人,只要勤快点,就一定能把家园建设得舒舒服服。”

就是靠着这点血性担当和勤快包容,在石龙,你几乎见不到那种土胚房、茅草房。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土(墙)改砖(墙)、草(房)改板(钢筋预制板),小洋楼比比皆是。全镇,几乎没有住房安全方面存在问题的贫困家庭。

闯荡了半生的人们,似乎更恋家乡的山水。什么时候开始,前些年那些千方百计外出务工,挣钱了、发财了、发展了的乡亲,不约而同地辗转回到家乡,打扫庭院、侍弄庄稼、整理民居,开启新一轮的回归;更有不少的青年,他们在城市里学习、打拼、闯荡几年后,发现老家的山水,装满了漫漫乡愁,期待他们的新作为。


笆泥公社的泥巴娃娃


石龙镇合路村的“笆泥公社”,完全融入自然,农耕在这里成为时尚,被孩子们顶礼膜拜。插秧、戏水、堆沙子,烹饪、采摘、品尝,草地上恣意打滚、河沟头抓螃蟹、一片荷叶包裹小朋友颗颗创意,送给父母、爷爷奶奶,一片孝心......

看着收费标准,“抓螃蟹,20|人,插秧,20|......”有人问,打折么?

“我们的消费不打折,但是我们的创意活动,总能打动人心。”

“笆泥公社”的老板娘小李,身着淡雅汉服,得体自然,简朴、严谨而含蓄。交领对称,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不偏不倚,显得人道方正。袖袂飘飘,宽袖天圆,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布帛素锦飘飘,染点点茱萸绣色,小李形象娇美,与汉服天人合一,格外清爽雅致。

知名散文家邢秀玲女士对小李和她的“笆泥公社”特别感兴趣:“地里的八卦图是什么意思?”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有人提问:你们这里主要是接待小朋友吗?

“对啊,就是小朋友。主要是亲子活动。”

“那为什么没有儿童设施呢?”

“我们玩的是自然,为什么要那些游乐设施?孩子们到自然中去,不是更好吗?”

有家长说,城里的游乐园耍两个小时,孩子就累了,厌倦了。但是,在这里,一颗种子、一片叶子、一坨泥巴,一株树苗,足够小孩子“十万个为什么”问个不停,足够家长百来个为什么充分准备,更主要的是,足够打发孩子们一次又一次,来关照他们自己种下的一切:一颗豆芽、一棵玉米、一棵稻子......

“孩子知道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了。”

“娃儿看到螃蟹横冲直撞不走直线,笑了,乐了,也羞愧了。”

铁路文学的丁汝成先生,对这里的书屋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免费开放;对玩耍了一天的孩子们,面对“天地君亲师”位和满目书架,能心静安详,赞誉有加。至于置身于山野旷野、置身于天地之间,置身于夜色阑珊的漫天星空,或者这里的野菜、农家饭菜,与这里的自然天性比起来,真的不值一提。

耕与读,笆泥公社的泥巴娃娃,就在这样的自然天地间,悄然润泽。



花开石龙的绵绵长情


什么时候开始,石龙的乡村被花海装扮起来的,谁也说不清楚。大兴村的油菜花开的时候,吸引来万千旅客,冲着一抹金黄色的春天,绽放出春天的绚丽。那些抗不住春色的姑娘、媳妇,还有老来俏的阿姨、阿婆,荡漾在田野里的欢歌浪语,曾经是石龙绵绵群山掩映不住的绝妙风景。

可是,当绣球花开的时候,更有身着汉服的青年们,相约石龙,情定花海。

“我有一朵花,蓝蓝,像天空的色彩;送你一朵花,蓝蓝,深情像大海。我送你一生一世一双人,一生一世美人骨,不许,不许,你见异思迁。变幻无穷的容颜,每一天,每一个,都值得你深爱,深深地爱,神圣的爱,爱在春天、爱在无尽夏,爱在石龙的绣球花海。”看着这满目的蓝色花海,我不禁从心底里即兴哼出这样的歌词来。我知道,这是一首未经打磨的诗,但是,我就是不经意间随着赏花的节奏哼将出来,成了歌词。

石龙的绣球花海,深蓝、浅蓝,一汪深情的眼睛,让人感受到一往情深深几许的绵绵长情。这种天空一般的蓝色,团圆美满的期盼;这种海洋一般的深邃,爱情的浪漫之意,溢出花团白的圣洁粉的浪漫紫的永恒。每一朵花的深情意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各自解读,各自浪漫。

李花,又名玉梅,古称嘉庆子。宋代朱淑真《李花》曰:“小小琼英舒嫩白,未饶深紫与轻红。无言路侧谁知味,惟有寻芳蝶与蜂。”在石龙,三月赏李花,看霜雪一样的白花缀满枝头,默默地在晨风中含笑开放;体会宋代汪珠《李花》诗的意境,“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风。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李花的俊逸潇洒,李花的纯净与孤,跃然纸上。

李花,是春天的主角。唐朝诗人贾至在《春思》中描写到: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桃花红艳、瑰丽、纵情,李花洁净、典雅、含蓄,两相比较,各自春色。还有诗二月繁英山水路,李花零落春无主。”七月,石龙脆红李,那个清脆,那个香甜,那个余味无穷的细嫩,让人灿烂在脸上,荡漾在心头。

站在野墅庭前,看对岸梨花如雪,河边细草如茵,也是一番春色。翠湖明亮,弯弯曲曲数十里,掩映在群山之中。翠湖是一个人工湖,依照山形地貌修筑堤坝,拦湖造景,格外秀美。野墅就在翠湖边上。琼玉风雅玉雨花,梨花的别称也格外诗意,其中,杜牧的诗句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与翠湖边上的野墅,格外应景。一筐盛景,留存为一帧美照。碧波荡漾的翠湖,倒影梨花碎影,点点白,点点绿,生机盎然,也深情款款。

花开石龙,四季盛景,长情绵绵。



巧夺天工的根雕木作


不止一次听人说,石龙的根雕、木作了得,我想不外乎玩玩而已,也没多大关注。区文联组织过一次采风活动,参观周氏木作,我也没去。回来的人都说好,但是也说不出好在哪里;很震撼,也没讲清楚啥值得震撼。

走进石龙,到了周氏木作和临山小栈,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不得不叹服:高手在民间。

石龙文化积淀深厚,山水钟灵毓秀。木匠师傅技艺高超,代代相传,根雕、木作尤甚。

在旅游重庆网上,挂着“临山小栈”农家乐的视频,我看了几次,临崖听风,别有情趣。长廊中一晃而过的尊尊根艺作品,恍惚掠过,我不曾细细欣赏。到临山小栈,走过长廊,一根艺作品,好震撼。老翁、老将,栩栩如生。根须触角,微妙微翘,天工造物,格外高妙。 

木雕是中国传统技艺。龙眼、黄杨木、金漆木雕精湛的雕刻艺术,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石龙古御工艺厂的周氏传统木作技艺,是具有巴渝传统文化特色的木雕派系。是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周氏木作多为祈福题材,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有故事,充满戏剧性;有情节,很生动;能把玩,非常有趣。木作主要题材,既有祈福吉祥的,又有驱灾辟邪。祈福吉祥与驱灾辟邪的主题反映了周氏传统木作技艺中质朴的文化现象,寄托当地人美好愿景的心理诉求梅兰菊竹”“木兰从军”等,既有装饰功能,又有弘扬社会美德风尚教化功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周氏木作讲究技艺与生活的巧妙运用和结合,比如与床、桌子、抽纸盒等生活家居用品结合,在设计上既有古朴韵味也符合现代审美,既突出传统工艺又注重实用功能

雕刻手法上,圆雕、浮雕和透雕的灵活运用,转折、顿挫、凹凸、起伏变化,追求生动自然充分体现木材美感同时展现刀法技艺的雕刻美。

比如端头、腿足、柱头,多是圆雕,前、后、左、右四面雕刻出具体人物、动物、植物,题材以吉祥为主,立体感很强。或者在有些大型的纪念性建筑物上,浮雕的空间构造凹凸出三维的立体空间,像画,非画。还有透雕的,更是单面雕、双面雕、凹雕镂空雕,异彩纷呈中透出别样的雅致。

周氏传统木作选材极为谨慎,以樟木、柏木、乌木、杉木、金丝楠木为主,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令人回味无穷的千年沉香。料场里,三百年、上千年的老料横陈遍地,散发出缕缕沉香。

重庆古御工艺周氏传统木作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项目特色代表着整个巴渝地区的木作技艺风格。主要创办人周成文系巴渝传统木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其儿子周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主要负责产品设计,他在挖掘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结合方面总是不断推陈出新,有新的思考

“他还弄出了些名堂来。”

老周说起小周有点自豪:2018年周奎创作的木雕《春夏秋冬》在2017年第六届中国(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第二届工匠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万里长青》《巴渝花板床》《镂空四条屏》等佳作深受好评

在渝洽会亮相,到毛里求斯文化交流,参加重庆市“我在重庆学非遗”主题外宣活动,周氏木作传承人周奎比起父亲周成文的稳重、内敛,语言更生动一些:“我们活色生香的非遗项目,要与生活接轨、与艺术接龙、与国际接轨......” 

石龙,巧夺天工的根雕木作,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不只是他们的技艺,就像他们的石龙技工身上,还有他们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