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乡村振兴专栏 > 正文

脱贫攻坚专栏|李华:阳光麻柳故事多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李华    日  期:2021年5月14日      


 

 

带领群众一起干

——余德海的岭香园和土货商店


余德海是巴南区麻柳嘴镇水淹凼村的党委书记。家里有老父亲、妻子和两个孩子。曾经,在外打拼,有蒸蒸日上的事业。2013年,余德海回到了村里。肩负父老重托,担任村书记。

“富民强镇”是麻柳嘴镇党政一班人和全镇干部群众的共识。作为村党委书记,余德海时时思考:全村700多户2300多人,党员91人,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只有3000多亩,林地多,土地少,怎样带领当地老百姓发家致富?


吹糠见米,解决“卖难”添信心


水淹凼村,山地起伏,相对来说并不富庶。当地人自嘲:“地无百步平,人无挨家富”,除了山还是山,除了穷就是困。面对山岗薄田,老百姓得过且过,靠天吃饭。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基础都是产业振兴。在这样一块“拉屎不生蛆”的地方发展产业,谈何容易。全村420户村民,建卡贫困户就有21户。他们在干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一个多月的时间,余德海就完成了上任后的第一次“调研”。并召集村两委、党员、群众代表、建卡贫困户讨论,决定因地制宜、发挥特长,先发展一些吹糠见米见效益的项目,让老百姓树立信心。

“菜长一茬,庄稼一季,家禽家畜喂一年”,水淹凼的蔬菜历来都是当地农民增收入的主要来源,土鸡、土猪为主的畜牧业更是老百姓的“生财之道”。

农户之所以不敢种,不敢养,是因为销售无门。要打消农户思想上“畏这畏那”的顾虑,就要找到撬开“心门”的钥匙。

水淹凼的第一把钥匙就是从建卡贫困户的“代养订购”扶贫计划开始的。经本绿是建卡贫困户,两个孩子在读书,家庭因学致贫,靠种植蔬菜供养孩子。2016年,番茄滞销,烂了一地,经本绿愁坏了。了解这一情况后,村书记余德海把几十个鸡苗送到他的家中,并邀请了西南大学农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技能培训。土鸡长大后,按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收购。经本绿实实在在地卖了鸡,得了钱,心底踏实了。 

“我种的3亩番茄,以前卖8角钱一斤,现在余书记帮我代销卖2元一斤,高出了市场收购价格。”经本绿种植的番茄仅通过代销蔬菜瓜果这一项,每月便增收1000多元。

“代养订购”,开启了水淹凼村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靠山吃山,山村“土货”声名扬


水淹凼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只有3000多亩,典型的丘陵山区。群山皑皑,一个一个的小山丘,被大大小小的田块分割开来。大规模种植庄稼比较难,但是散养家禽家畜那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个山堡就可以圈出一个天然的饲养单元,山鸡、旱鸭、肥鹅、土猪……任意其间,肉质肥美。

“把山林圈起来养猪?”“山上的野猪不会把家猪吃了吧?”“鸡娃、鸭娃不怕黄鼠狼吗?”社员顾虑重重,问题多多。召开再多次动员会,也不如自己亲自带领大家干一场。于是,余德海和老父亲在村里流转了两座山头,80余亩土地,开始了他的“岭香园”创业梦想:

山上有野猪,不追、不打、不杀,就让它和家猪交配,结亲家,繁育驯化成优质黑猪。第一窝、第二窝……慢慢地,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现在达到了450头以上,“具体多少不知道,因为,一不小心草母猪又带回来一群。”这当然是玩笑,也不仅仅是玩笑。鸡娃投放了3000多只,现在存栏不下于2600只。这些活蹦乱跳的鸡崽子,扑腾在树杈上,钻梭在草丛里,跑山,成为这些鸡娃鸡仔最喜欢的游戏。跑山鸡炖汤或者红烧,也成了城乡居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岭香园还种上了食用玫瑰花,洋芋,野菜……野性、野生、野味,独具特色的岭香园,吸引了人们前来体验一把自然的“狂野”,享受这种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没猪圈、没鸡舍,余德海围栏养殖成功,一年销售收入达到260万左右。靠山吃山,余德海给乡亲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水淹凼的产业发展起来了:全村饲养30头以上家畜的农户就有45户;番茄、儿菜、白菜、萝卜,蔬菜种植了500多亩;猕猴桃、梨,水果种了300多亩;粮食也不逊色,特别是糯玉米、甜包谷,即是粮食,又是蔬菜。黑猪肉、土鸡、瓜果蔬菜、山核桃、玉米、梨子……水淹凼的“土货”,也声名远播,成了市场上抢手的“香饽饽”。


线上线下,书记“圈粉”销售旺


  自家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如何把农特产品卖个好价钱,就成了余德海思考的重中之重。

岁月静好中,总是有人在负重前行。当村民们睡了,鸡鸭鱼鸟也都睡了,余德海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想订2只土鸡。”“我要20个鸡蛋,有绿壳鸭蛋没得?”“预定黑猪肉4根纤排。”“贫困户老刘家的梨我买十斤。”……没有这些开始,明天的超市就不知道该卖什么。

为了更好地推销水淹凼的农特产品,余德海的妻子在沙坪坝开了一家“余德海土货超市”,专门售卖水淹凼的土特产品。

货真价实、质优价廉的“土货”,深得人们喜爱。一家店,只是一个窗口,带着孩子读书的妻子,也只能兼顾这一家小店。可是,水淹凼的“土货”声名远播,产品产量不断提高,销售成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让大家了解水淹凼村的生态农业,余德海,一个庄稼把式,精心拍摄了贫困户家的农产品照片和视频,发到朋友圈和抖音,并发动亲朋好友在微信群、朋友圈中转发,“圈粉”无数。一传十、十传百,“海粉”迅速传播,反馈信息雪片般传来,新媒体传播比传统销售中的“吆喝”,力量强十倍、百倍……

尝到甜头的余德海意识到新媒体能量巨大,便在新媒体上做起了“生态配送”店,他还自学了摄影、写作,一只山鸡拍得活蹦乱跳,一碗土猪肉令人垂涎欲滴。两年间,靠微信、抖音等媒体帮贫困户赚了数万元。众人划桨开大船,为扩大影响力,余德海动员其他帮扶干部一起,加入宣传大军,个个都是推销员、人人争做代言人。 

“圈粉”,成了水淹凼村的新时尚,以前见面问:“你吃了么?”现在彼此关心“涨粉没有?”因为,每一个“粉”后面,就是诺大的市场,就是农特产品销售的农贸大市场。



实诚人家
——平桥村党委书记周荣玲的生意经


我第一次接触麻柳嘴镇平桥村党委书记周荣玲,是2020年全市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期间的市级督查,对国家扶贫系统数据大清理、大核查,确保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麻柳嘴镇有建卡贫困户176户,建卡贫困人口534人。镇扶贫办的专职扶贫干部只有三人,但是,打赢这场攻坚战,那可是千军万马齐上阵,各路神仙显威风。仅仅2020年,麻柳嘴镇全镇就改造了危房75户;办理了慢病特病证112人;饮水工厂建了7座,管网更新了26公里,3300多人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全镇18个集中式供水工程确保了饮水安全。外出打工的交通补贴发放了一万三千多元,有71人拿到了创业补贴;112户贫困户办理了小额信贷。

创业、信贷,创业干些什么,信贷资金做了什么,这是市督查组关心的问题。

发展产业,是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也是建卡贫困户创业最常见的模式。交叉检查中,平桥村党委书记周荣玲,哗啦啦打开了话匣子:“脱贫攻坚,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是基础,最最重要的还是要发展产业,创业就业。脱贫攻坚政策好,建卡贫困户受益多。但是政策再好,不如自己劳动创造好,农村人讲究实诚,最实诚的就是靠自己,劳动致富、科技致富。我们村就办起了实诚人电商专业合作社。”

实诚?实诚人?实诚人电商专业合作社?

原来,麻柳嘴镇紧邻长江,物产资源相当丰富。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合农作物生长。当地农民不但有种植蔬菜、水果、饲养家禽家畜的习惯,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长江沿岸各村建了春季蔬菜基地和伏淡季蔬菜基地,蜜本南瓜、香菇、生姜、番茄、大葱等不但丰富了当地群众的口福,还丰富了重庆主城的市场。麻柳嘴的溪河养鸭闻名遐迩,年产量三十万只以上。公路沿线的脆红李、大枇杷、金丝大枣等水果,深受城乡群众喜爱。麻柳产的榨菜、茶叶,特别是山君牌榨菜,那是闻名遐迩、远销海内外。麻柳嘴镇还和重庆市农科所签订了科技共建协议,把科技引进农家,促进农民增收。

相对来说,建卡贫困户有点人穷志短、马瘦毛长,顾虑重重。主要是销售无门,销售不畅,在产业发展上畏手畏脚。辛辛苦苦累一季,产品出来了,销不出去就只有烂在地里。麻柳嘴镇曾经番茄烂市,菜农看着一框框个大质优的番茄果子,销售无路,倒在江里;地里的满树红番茄,也不敢采摘,烂在地里,欲哭无泪。

就像脱贫攻坚要解决建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一样,发展农村经济最主要的就是要开拓和建立产品与市场的联结机制,包括渠道、手段、信誉、品牌等。

怎么办?贫困户的信心怎样建立?乡村振兴哪里寻找支点?

麻柳嘴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思索,和平桥村党组织书记周荣玲也在思索:销售是市场大门的敲门砖,而新兴起来的电商就是捅开大门的金刚钻。2018年,麻柳嘴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和平桥村试点,探索高效对接城乡资源的农副产品网销模式。

销售最重要的就是物流,邮政公司遍布城乡的网点和快捷高效的物流,吸引了他们的兴趣。而他们价廉物美、品质优良的农产品,也同样被邮政看好。并且邮政公司在脱贫攻坚战中,一直探寻怎样利用邮政资源和平台优势,服务农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你看我如意,我看你对眼。双方一拍即合,“邮乐购”进驻平桥村,麻柳嘴镇农村电商扶贫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全镇的农副产品网上销售、物流打包配送,政府支持奖励销售,建起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准市场”:“定向销售、定制物流、定单管理”,三定销售模式显现出电商网络销售的强大能力。买一单奖励5-8元的物流费,产品销售不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一下子吸引了一些返乡创业的人员,回乡创业。

土鸡蛋、土鸭蛋、儿菜、花菜、萝卜……通过村统一组织收购,物流配送到遍布城乡的分销网点,进入千千万万客户餐桌。“村-分销网点-客户”三级销售平台,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区委党校、市青年职业学院、市建筑职业学院、区政府、区教委、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商超、企业……麻柳嘴的果蔬鲜品,随着邮车跃出“农门”,目标明确地“定向”走进机关、学校、超市、市场、食堂、餐桌。

每天发往各地的邮车,则载着扶贫产品,农特产品,按照确定的时间、线路,在物流专线上,准确及时地确保在一小时内达到指定地点。两个协议——邮政集团“助农惠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财政“扶贫战略协议”的签订,为农产品闯市场,打开了一条宽阔畅通的路子。

好市场、好渠道,关键还要好产品、好信誉。订单越来越多,供货农户、产品数量、每天不断变化的销售价格,都需要“定单管理”。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商业模式和渠道,靠什么去维护?农产品怎么溯源,农户个人信用体系怎么建立?如何督促农户诚信买卖、保证质量、讲求信誉?

“实诚,本分,是最可贵的本质。”周荣玲想了很久,麻柳嘴的干部群众也想了很久。大浪淘沙显本色,麻柳嘴人、平桥人,庄严地向大众承诺:“我们都是实诚人。”亮出麻柳人的底牌,品牌,标牌。

于是,2019年11月8号,这个日子,周荣玲不会忘记,平桥村的人不会忘记,麻柳嘴人也不会忘记,“重庆市巴南区‘实诚人’电商合作社”授牌了!

实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造福一方,助农增收。

平时里通过走访了解农户产品信息、定制销售时间和品种,下单、订单、接单,联系农户收购所需产品;每周二、周五,邮政专车准时来到平桥村,当地老百姓也按时把农产品交售到村里;当天就会把才宰杀的土鸡土鸭,才采摘的蔬菜水果,及时送到城区网点,时时新鲜的鲜活农产品,就到了客户家。

雷飞强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既是建卡贫困户也是特困供养人员。以前只养十来只鸡仔,小鸡生蛋也舍不得吃,一个一个的攒着,逢赶场背到街上卖了,称盐巴打菜油。如果运气不好,没人买,只得背回家。一来二去,鸡蛋都孵化出小鸡儿来了,也未必卖得掉。村里电商平台建立后,他养了七十多只,轮换着,每次邮车来,他都要卖两只鸡。不愁卖了,收入稳定了,雷飞强心里也高兴了,精神特别好。每次卖鸡,他都要反复说:“我喂的是粮食鸡,肯定是实诚人。”

实诚,成了当地老百姓的口头禅,也成了麻柳嘴农特产品的活招牌。定购人数越来越多了,平桥村养殖业发展规模2020年比上年扩大了3-5倍,溢价销售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建卡贫困户志气高涨。以前,靠国家救济过日子,靠政府救济求生活的日子,等、靠、要的思想转变了:我们靠双手才是真正的致富。身体残疾的肖开福,行动不便,但是勤快,不懒。不但养鸡,还会点编竹篓的手艺。以前,编个竹篓自家用,现在,城里的花篮、围篱需求也不少,2019年,肖开福卖竹篓就收入了3000多。

妇孺老少,说起周荣玲,都点赞:“这个姑娘做生意,实诚!”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周荣玲和她们的实诚人家,本着“实诚”精神,以“实诚”态度,坚守“实诚”本色,以“实诚”待人、以“实诚”发展、以“实诚”销售他们的产品、信誉和精气神,必将树立起他们的商业品牌和商业信誉。他们的蔬菜、水果、水产、家禽家畜、农特产品不愁销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标签:“实诚”!

 

“一杆清” 

——赚宝村蔬菜基地的新玩意儿

种菜卖钱可换钱,但效益低下犯了愁

 

赚宝村原党支部书记杨仁成没想过,自己工作大半生,五十多岁了,才开始学习一门新手艺:农用机手。

杨仁成当了好多年赚宝村支部书记,对这片土地很熟悉,也很热爱。赚宝村在长江边上,这里的土地肥厚,适合种植蔬菜。特别是青菜、大头菜、花菜。长江沿岸,万州涪陵黔江,流传了很多诸葛菜的传说。蜀军征战,腌制好的腌菜、榨菜、泡菜都是很好的随军物品。紧靠长江的麻柳嘴,占尽天时地利优势,种菜也是当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种菜不种田,种菜吃半年,就算吃不完,背到场上可换钱。”

三峡工程竣工,库区发展得到了国家大力扶持,三峡工程后扶资金源注入库区支持当地产业发展。赚宝村的干部群众都很纠结:国家拿的钱,分掉还是用来发展?分掉不妥,那发展什么好呢?

大家一个主意:“种蔬菜!”

种蔬菜是个技术活。对于赚宝村的村民来说,也是最熟练的技术。翻土、开挖、扦土、打窝都是些憨劳动,有力气就行;育苗、捏泥团子、移栽,这些活路还是轻巧,女人们都能干;盖膜、控温、施肥、疏花、疏果,要一定技术,可是当地老百姓都不在话下,种了几十年庄稼了,谁不会这点活路呢?

挖土,一个劳动力,一天怎么也得挖出一两分地,一亩地也就干个三五天。育苗耽误不了多少工夫,关键是掌握好温度、适度,农村人叫“火候”。菜种子可能一两天就可以出苗,当然三五天、一周功夫也是有的,关键看气候,靠天吃饭,靠天种菜。泥团是育苗的基础,干湿、水肥的控制都很关键。土地经过开挖、扦细、打窝,施足底肥就可以移栽菜苗了。新栽的菜苗天天浇水,待到定根长势了,就要施肥。一季蔬菜怎么也要施肥三五次。一亩地也得几十挑粪水。劳工费时,一季下来,卖个三百五百、千儿八百的,除了种子、农药、肥料、地膜的本钱,所剩无几。家家户户零星分散,你种茄子,他种缸豆;你种南瓜,他栽包谷。品种多、杂,产品少、乱,价格低、贱。

村民辛辛苦苦种的菜,除去本钱没啥收益。同样的产品,卖相不好,也卖不到好价钱。怎么办?村民们犯了愁。


引进企业种蔬菜,“一杆清”吸引了众乡亲


“依托农业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特色蔬菜。”蔬菜时令性强、季节性强、周期短,产品出来后必须马上卖出去,一家一户挑起篮子吆喝,卖不出大价钱,卖不出好价钱。

2015年,村里引进重庆亘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包转租了赚宝村2社、3社203户500多人的承包地,总面积425亩,种植蔬菜。

打算外出打工的老支书杨仁成被老板王锴留下了:“你有号召力,得留下来。”

前面一个老板已经亏了走了。村里的劳动力都出去打工去了,尽是些妇孺老人。挖土掏沟都找不到一个整劳力。杨仁成权衡利弊,“我‘团’不拢来人,劳动力都去城里打工去了。”

亘坤老总王锴是个年轻人。说话办事都很铿锵:“老书记,你去学农机手,今后,这几百亩土地的整理、掏箱、撒肥、铺膜、挖洞、移栽这些活路,统统交给你,‘一杆清’。有你就够了。”

啥?“一杆清”?这是多少人的工作啊,我一个人,“一杆清”?

杨仁成懵了。村里的老少爷们也懵了。几百亩地,传统农业要几十上百号人,一锄一锄挖,一沟一沟掏,地膜一张一张铺,肥团一个一个捏。没个十天半月工夫,地里头荒草都锄不了。就一个人,一杆清?杨仁成怀疑,村民们也怀疑。

公司买了“电驴子”——农用拖拉机,外挂各种组合设备:除草还田的还田机、挖土整形的旋耕机、开沟的施肥机、覆盖地膜的铺膜机……一台拖拉机,“外挂”那么多机器?杨仁成对这台神奇的机器充满了好奇,对公司介绍的新机械、新技术、新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突突突突——”一袋烟工夫,两份地搞定了!

“干!”于是,他留下来了。


小块地变大肥田  大棚架起阵地战


面对一小块一小块零星分散的土地,农机具是上不去的,根本施展不开。要想“电炉子”发挥作用,土地宜机化整治必须走在前面。

整理土地是第一道难关。200多户人家,400多亩土地,那都是上了“红本本”,《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证书》的,每家每户田土的亩分,几分几厘都清清楚楚。现在要小块改大块,改大田,且不是要打破界限?好多村民想不通。镇、村干部苦口婆心:“第二轮土地承包30年不变,承包期到2028年;下一轮土地经营权确权再延长三十年不变,也就是说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还有40多年的承包期。四十年岁月,绝对不是山河依旧面貌不改,田挨田、土挨土,张三挨到王老五。”

“是啊,我家土地五六亩,大大小小二十多号,最小的只有几厘地,大的也才两三分。”

“正沟那块大田,我们一共有8户人家分的,一户一绺,牛牵下去,犁铧都掉不到头。”

“杨仁成,你开着‘电驴子’也没得办法在我这两厘地上打转转,旋不开呀——”村民们在玩笑中悟出了道理:生产规模化离不开宜机化,宜机化必须规模化。于是,大家把土地集中起来了。小块地变成了大肥田,大棚架起了阵地战。

“我们分小组在大棚里打比赛。不管是茄子缸豆南瓜、大葱莴苣番茄,我们比新鲜、比产量、比品质。不但自己比,还跟市场比,比早,比好,比俏。”

原来只能种一茬的土地,现在可以种几茬,叶子菜二三十天就一茬,一亩8000到12000窝,一窝两株,再少也有半斤。“李老师,你说说,一亩地,一年产值多少啊?我们这阵仗,壮观不?遍地都是金叶子,金果子,金瓜子。”


田里竖起黄板板,菜地天天稀奇事儿


站在赚宝村蔬菜基地的田坎上,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赚宝蔬菜基地,将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覆盖基地内280亩优质蔬菜基地;新建水肥一体化机房、购置一体化设备、铺设一体化管网,新建、扩建、修葺囤水田,配置农用喷施植保专用无人机、大型旋耕机、还田机、开沟机……还有喷雾器、打药机……

粘虫黄板、太阳能杀虫灯,这些新设备的运用,群众看着是既新奇,新鲜,又兴奋,兴高采烈。无人机、大型旋耕机、还田机、开沟机,还有喷雾器、打药机……这些新机械的运用,老百姓看得稀奇,瞠目结舌。

“‘铁牛儿’啥都能干,‘活路儿’都没了,我们干什么呢?”村民们不干了。

“杨书记,你‘一杆清’把田整出来了。今后,打药施肥这些活路,一根管子就换个‘龙头’,就全部解决了,我们这些人都要失业了哟。”

老板王锴忙着稳定人心:“不要慌,不要慌,我们重体力劳动虽然解放了,但是‘软’活儿少不了。”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对蔬菜品质的要求,甚至于对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细化。而留守乡村的女人们,她们的勤劳、细致为提高菜品品质,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缸豆头头整齐;水白菜两根一把就够了,多了人家吃不完;番茄、茄子有虫眼子的不要装哈;瓜儿分大小哈,摆起来好看点,诱惑人哟……”

望着田里正在整理的土地,这里将种植优质茄科蔬菜150000窝,那可都是金窝窝、银窝窝,铺洒在黑黝黝的土地上,在地膜的覆盖下,一窝一盏,蔚为壮观。整齐划一的线条,波浪一般的起伏,让人浮想联翩:这是希望,也是未来。


猪儿住进空调房

——麻柳嘴镇惠远通标准化养猪场建设趣闻


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村家畜散养规模也越来越小。但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却越来越大。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禁猪、禁禽一夜之间成了最热门,也最棘手的问题。畜牧业发展严重受阻,猪肉价格飙升,严重影响了市场供给和城乡人民的生活。

2019年下半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巴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一手抓生猪稳产,一手抓疫病防控,全力保障辖区生猪生产和“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2020年初,引进了四川康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巴南区建设高标准标准化生猪养殖场,饲养规模20万头。其中,就有麻柳嘴感应村惠远通20个单元标准化养猪场,也是其中之一。


养猪按照“单元”计


康德公司的养殖规模,不再是“头数”,而是“单元”。随行采访的邹景高老师是一个兵工企业的老作家,对农业的了解有限。说起畜牧业发展的趣闻,冉元智和她的渝汰一系,猪妈妈睡猪圈的那些故事,脍炙人口。当年农民一家饲养三五头母猪,十来头生猪,甚至于二十头以上的养猪大户、专业户的故事,就让人啧啧称叹。“了不起、能干、不容易”等赞誉之词不绝于口。

随行的郑继忠老师,开起了邹老师的玩笑:“邹作家,那些都落伍了。现在养猪不按头计算了,按照单元说规模。”

“单元?好大是一单元?三两斤肉?三平方、五平方猪圈?还是十头、二十头猪?”

“你猜猜?”

“起码都要五十头。”

“有点巧,五十头,但是数据不完整。要50头母猪,年出栏1250头生猪才构成为一个单元。”

“啥子?50头母猪,1250头生猪才一个单元?那这个养猪场20个单元,且不是1000头母猪,25000头生猪?那是多大的规模啊?”

“你说呢?全区计划养殖20万头,17家企业,160个单元。”

“乖乖,搁以前,这得多少家庭喂养啊。王老板,你们惠远通20个单元,25000头生猪,1000头母猪,得多少人饲养啊?那么多猪儿,猪粪水那得多污染环境啊。养在哪里啊?”揣着十万个问什么,我们一行来到了惠远通的养殖场。


山青水秀福地


群山环抱中,养殖场层层叠叠,依山就势,波浪一般在山凹里起伏。

这么好的地儿,远隔农户村庄,但是景色秀美迤逦。远眺长江,浩渺壮阔,近瞰群山,逶迤起伏。封闭在青山绿水中的养殖场,隐隐约约中,荡漾着起伏的热浪。

生产区和生活办公区,粪污处理区完全分开。处于末端的是粪污处理区。

“我保证你们闻不到一丝儿臭。”王总指点着粪污处理设备:“我们的粪污全部都是宝贝,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啥?粪污是宝贝,能卖钱?看邹老师疑惑,王总说这是最好的农家肥啊。处理好,打包卖,行情好得很呢。

配仔舍、怀仔舍、产仔舍、保育舍、育肥舍……一路走走停停,猪舍像流水线一样地排列着,全程不交叉、不走回头路。

“王总,你们的猪儿从孕育、出生到育肥,完成你们景区的旅行,就走完他们的一生哟。”善于联想的邹老师很诙谐,逗得大家都笑了。“这么好的福地洞天,哪个给他们选的哟?”

原来,为了恢复生猪生产,巴南区政府成立了“恢复生猪生产发展领导小组”,由十七大、十八大党代表,区动物疫控中心研究员,畜牧专家冉元智多次带领相关专家、技术人员深入镇街、村社调研、选址。全区17个养殖点选址,他们在图上看来看去,画来画去,查阅了大量的图斑资料,既要保护基本农田,又要保护林地;为了找到合适的选址,他们实地踏勘,走遍了全区的山山水水,养殖场项目选址,既不能影响群众生活,又要考虑充足的水源,风口。

猪来福,惠远通公司在感应村选中的这块土地,就是这样的一块洞天福地。


纵横交错的管网


养殖场很吸引眼球的是那些纵横交错的管网,遍布项目区。

所有的水污都是分流的,管网密布,实现了水污分流,污物减量。雨水沟建在屋檐下,宽度在300mm,深度在200mm以上,坡度不低于0.5%。所有的雨水都能收入管网,不会遍地漫流。

猪猪的饮水碗,精致小巧,是节水式饮水碗,余水单独收集引入雨水沟。“保证不会溢出来流向地面。”

舍内的粪沟、水沟、粪尿坑,舍外的粪尿外排沟全部独立设立,交汇纵横,但是绝不混流。

饿了,投料系统,6个高高的料塔,每一个可以投料30吨,一次性投料达180吨。饲料顺着自动投喂料管线,投进食槽,25000只生猪,1000只母猪,一起填肚子,那场面,非常热闹。

渴了,自动饮水系统会从水塔放出水来,通过自动饮水水线,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送进饮水碗里。汩汩汩汩的饮水声,两万多头猪崽的和鸣,格外悦耳。

人有三急,猪不例外。乡村振兴中注重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厕所,掀起一场厕所革命。标准化养猪场的自动清粪系统,所有圈舍的自动化刮粪板,采取自动化刮粪板清粪工艺,再加上日处理500公斤以上的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设备。所有的粪水都要在发酵床上,通过搅拌、爆氧、发酵、抛翻处理后,一袋一袋装成包,售卖到花圃苗场……

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在管网中完成。纵横交错的管网,交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演绎出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境。


猪儿住进空调房


旋转的风机呼呼地吹着,猪舍里正在调试着温度控制系统。“呀,你们猪都住进了空调房啊?”

是啊,诺大的猪场,4个配怀舍、5个分娩舍、12个保育舍、12个育肥舍,当然,如果出现不适反应,还有一栋隔离舍。密度之大,可想而知,对温度湿度的要求也格外的高。但是,猪场全部采取全自动控温系统,自动调节。

配种成功后,就在配怀舍静静地养胎,孕育小猪仔。限位栏一绺地顺着,绝不会让“准妈妈”们发生抢食、打架、斗殴等不文明的行为,伤害到肚子里的宝宝。

分娩舍建得非常精细,暖心地呵护着每一个猪宝宝。猪妈妈的活动也很舒服,避免了卡、伤、压,设计得贴心周到。

猪宝宝离开妈妈,在保育舍的时间不短,这里可是他们撒欢的天堂,开阔、舒适,与兄弟姐妹们的深厚情谊,在这阶段表现得最充分。打个滚儿、爬个背儿、牵起串串头顶哥哥的尾巴跟儿……撒娇、耍赖都可以。

长大了,就要进育肥舍了,那里可没那么自由了。专心于一件崇高的美容事业——长膘,是每一个育肥猪的光荣使命。于是,排列整齐,井然有序的140个采食食槽,600个自动饮水器,周而复始地演绎猪们,吃了睡、睡了吃的简单、恬静、坦然。一切变得简单起来:拉屎拉尿,有18套自动刮粪机,会主动把猪屎粑粑刮到清粪系统中。3000平米的碳钢漏缝地板,保证每一粒猪粪都不会在猪舍停留。

除了空调,猪舍里还有水帘、地暖,不冷、不热、不燥、不潮……


万事俱备破浪行  

    

  惠远通高标准养猪场建设项目从2020年4月开始项目规划、设计,到8月27日,通过项目评审,9月1日实施方案获得审批,到2021年4月25日,不到一年时间,全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这项投资2500多万元,按照“低架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养殖模式建立的高标准养殖场,从厂区布局、生产区布局、雨污分流管网和洗消中心全部达到建场标准。消毒设备、环境控制设备、栏舍设备、自动投料系统、自动饮水系统、自动清粪系统、无害化处理设备、发酵床设备、监控系统、防疫设备,全部设备配置到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惠远通老板王德悄悄告诉我:“李老师,康德公司从欧洲引进的托佩克种猪,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将落户惠远通养殖场。这是惠远通的荣幸,也是麻柳嘴的幸运也是巴南区的荣幸。这是全国首家落户的世界最顶级的优良种猪。母猪12头,每头价值3万元;公猪2头,每头12万。这才是我们的镇场之宝。”

托佩克种猪是种猪育种领域的最优良种猪,活跃于全球50多个国家。托佩克种公猪的落户进场,标志着惠远通将在种猪遗传育种研究、人工授精和相关技术推广和服务方面开启新的篇章。惠远通除了感应村20个单元外,在回龙寺村还有8个单元的建设项目。养殖规模达到35000头生猪,1400头母猪,2头种公猪。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不息,惠远通及麻柳嘴畜牧业,朝气蓬勃地乘着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春风,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