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民族复兴专栏 > 正文

美丽重庆|郭久麟:以一中为荣 为一中争光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郭久麟    日  期:2021年4月14日      


1957年9月,我考入了重庆最好的重点中学——重庆一中。在这里,我遇到了我一生中最好的语文老师——黎功廸老师;在一中,我受到了极好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在一中,我培养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一中,我确立了为文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

一中有漂亮而优雅的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中有超强的师资队伍,有很多位全市甚至全国闻名的特级教师;一中更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重庆一中是重庆第一所国立公办中学。1929年2月,重庆正式建市并成立市政府,1931年秋,重庆市府筹办了重庆市第一所市立中学。抗战爆发后,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重庆一中迎来了抗战时期的繁荣局面。1941年春,“重庆市市立中学”,成为初、高中都具备的完全中学。学校聘任当时国立中央大学教员为学校的兼职教员;1946年9月,重庆市立中学正式命名为重庆市立第一中学,由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地下党员刘弄潮以重庆林园陆军大学少将教官的公开身份担任市立一中校长。

重庆市立一中建立以来,便值中华民族国难之时,学校师生积极参加了抗日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捐款、捐物,分发、张贴抗日标语,宣传抗日救亡,振奋国人爱国精神。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陈望道、马寅初、潘菽等等,都曾经来校讲学;当时任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和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等也曾在总理纪念周的例行集会上给全校师生作抗战演讲,勉励同学们为抗战而努力学习,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1948年以后,市立一中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奋起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1949年4月1日,南京学生6000余人上街游行,要求国民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八项和谈条件,却遭到国民政府当局的血腥镇压。消息传到重庆,重庆一中和其他学校纷纷响应支持南京学生的正义行为,重庆一中组织全校同学积极准备参加重庆学生定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的大示威、大游行。但是,在“四,二一”前夕,重庆市长杨森悍然宣布全市戒严,出动军警、特务分割包围各大院校,包围了市立一中。国民党的军、警、宪、特,荷枪实弹,在市立一中校区周围架起机关枪,如临大敌。然而,一中学生不畏强敌,举行了校内示威游行。4月22日黎明,围校军警以搜枪为名,全副武装,冲入市立一中,当场抓走48名师生,并宣布对市立一中军事管制。全市大中学生举行抗议罢课三天。经过一中全校师生的一再要求抗议和社会各方的呼吁,重庆市教育局最终答应恢复市立一中。重庆一中形成了光荣的“四。二一”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和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献身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不怕艰险、不惧困难,勇于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相互关心、支持,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勤奋学习、努力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的勇攀高峰精神;自觉服从党的领导,严守纪律的高度组织精神。这成为学校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一中语文教师、中共党员、叶挺囚歌曲作者胡作霖等七名优秀师生,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牺牲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血洒歌乐山下,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新中国成立后,校友何世槐、黄玲、李小咪为保卫国家财产,在与土匪、犯罪分子斗争中英勇牺牲。为了缅怀他们,学校在校园专门修建了“烈士园”,作为教育基地,以示后人,教育来者。这种传统文化彰显出重庆一中追求光明、积极进取、顽强拼搏、敢当大任的学校精神。

解放后,重庆一中成为重点中学。邓小平弟弟邓恳当过重庆一中的校长。80多年来,学校培育出遍布海内外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英才,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和骨干。如今,重庆一中已成为重庆领先、西部前列、全国著名、国际知名的一所现代化的重点中学。  

可喜的是,我家同一中有很深的渊源。我考入一中后的第二年,1958年,我的表妹傅鸿洋考入一中,1959年,我大妹郭久容考入一中,1961年,我二妹郭久德和表弟傅鸿源考入一中;十年浩劫期间,堂妹郭久春、郭久贵先后考入一中;我还有几位表弟表妹考入一中。考入一中的弟妹,后来大都考上全国重点大学,都有很好、甚至非常好的工作和人生。我们一家,都深深感谢一中给予我们的关怀和教育!

我深以是一中校友为荣。我决定牢记一中的教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创作业绩和学术成就,为母校争光!1965年,我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四川外国语大学教中文,我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努力从事创作科研。我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到全国各地调查采访,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创作出版了《随卫敬爱的周副主席》《陈毅青少年时期的故事》《罗世文传》《少年罗世文》《怀念吴老》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传记,《罗世文传》获得了四川省和重庆市社科奖,《陈毅青少年时期的故事》由团中央作为优秀读物推荐给全国青少年阅读。九十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又投入文学理论研究,先后撰写出版了《文学创作灵感论》《论贺敬之的诗》《散文知识与写作》《传记文学写作论》《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等理论专著,其中《文学创作灵感论》获四川省第五届暨重庆市第三届社科三等奖,全国著名诗人臧克在序言中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还创作并拍摄了电视剧《沉默的情怀》《雕像的诞生》,电视片《歌乐情思》《记日本友人石川一成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各地方电视台播放,其中《雕像的诞生》获中宣部文艺局与中央电视台全国优秀电视剧展播奖暨重庆作协首届电视创作优秀奖。

20世纪初(2004年)我从川外退休以后,写了一首诗《六十述怀》:“倏忽花甲心不甘,雄心再振六十年。豪情更比晚霞艳,攀上人生至高点。”我决心退而不休,利用退休以后的充足时间,发挥我在传记文学创作方面的优势,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报效我的祖国,我的母校!于是我忘记衰老,不避艰辛,积极到全国各地采访调查,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资料,连续写出了4位著名诗人作家的长篇文学传记《柯岩传》《张俊彪传》《雁翼传》《梁上泉评传》;我还整理出版了第二部诗集《锦江恋歌》,第二部散文集《探秘女儿国》,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小说《风流帝王》,报告文学集《耀眼的星座》,文学评论集《文心探秘》以及研究我的创作和人生道路的文集《用生命耕耘文学——聚焦郭久麟》,共约400万字。

古稀之年,我又写了一首诗《古稀抒怀》:“文如命兮诗如魂,沥血呕心意纵横。欣逢盛世文思畅,长河入海万里行”。正是在老而弥坚的风发意气之中,在为母校争光,为故乡争光的抱负的鼓舞之下,我接受西南大学邀请,为西南大学最杰出的校友、中国人民最熟悉最尊敬的农业科学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撰写了《袁隆平传》。我以七十多岁的高龄,三次到湖南长沙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三亚杂交水稻实验基地去拜望采访袁隆平先生,采访了袁隆平的夫人和他的孩子,以及他的众多的学生和同学同事,在搜集、阅读、消化了上千万字的材料之后,我把自己关在一个农家乐,闭门谢客,潜心写作,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写出了50万字的《袁隆平》。传记得到了袁隆平先生的喜爱、认可和肯定。2016年4月17日,袁隆平院士亲自到母校西南大学参加了《袁隆平传》首发式,并向学生赠送《袁隆平传》;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先生为《袁隆平传》作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还在古稀之年以后,花六七年时间,撰写了近一百万字的《文学朝圣之旅——郭久麟自传》,在自传中,我还以专门的一章写了我在一中的学习生活。

我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成果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称赞说:“郭久麟先生是当代中国传记作家中的老资格、先行者” ,“是中国当代集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于一身的为数不多的几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专家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讯学院前副政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评论家斯原撰文论述郭久麟是“中国文坛少有的文学全才,传记大家”;重庆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王明凯说:“郭久麟以他众多的有份量的创作和科研成果显示,他是重庆的多产作家、高产作家、全才作家,是文坛上枝叶长青的不老松,是文学界奋进不已的千里马,是中国文坛集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于一身的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是我们重庆作协会员的榜样,值得大家学习!”

水有源,树有根,我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离不开母校的哺育和培养;我的每一部专著和文章,都凝聚着老师的智慧和心血!

我把我的《罗世文传》《袁隆平传》和《郭久麟自传》以及我的《文学创作灵感论》《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等著作都视为对母校培育之恩德的报答,视为母校争光之作,作为对母校的寸草之心!

现在,在母校九十周年校庆之际,我谨把我30余部作品,捐赠给母校,捐献给一中,表达我对母校的拳拳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