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文学信息 > 正文

携手共进 川渝诗人赴潼南开展诗歌创作交流活动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1年3月22日      

 

为进一步加强川渝两地的文学交流,创作一批反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作品,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3月18—19日,四川省诗歌学会、《星星》诗刊、重庆新诗学会20余位川渝诗人受潼南区作协邀请,赴潼南开展川渝诗歌创作交流活动。

潼南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积淀,近年来在成渝新型工业基地、渝西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发展令人瞩目。在两天的时间里,诗人们考察了崇龛镇乡村振兴发展动态、陈抟故里和双江古镇的开发与保护情况,并满怀崇敬到杨尚昆故居、杨氏旧居参观学习,了解党史,收集创作素材。

此次活动中,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蒋登科主持了潼南区会员王谢冬的诗歌集《越走越远》首发式,他简要介绍了该书的出版情况,并代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向四川省诗歌学会、重庆诗歌学会及与会诗人赠送了新书。

值得一提的是,19日下午的改稿会上,重庆新诗学会会长、鲁奖获得者傅天琳,重庆市作协荣誉副主席王明凯,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曹纪祖,《星星》诗刊副主编李自国,《四川诗人》杂志主编、四川省诗歌学会秘书长熊游坤,《星星》诗刊编辑敬丹樱等川渝两地诗歌名家共话川渝文化交融与巴蜀诗歌流变,并分享了自己对诗歌写作的看法及创作经验。大家认为,诗歌是一门融文学、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一体的综合艺术,在诗歌创作中,要注重文化底蕴、生活积累、个性辨识度等的提炼。要多阅读、扩大视野、关注名家作品。

会议指出,创作中应注意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避免诗歌同质化。目前反映地理、旅游生活的诗歌较多,反映城市变迁、生态环境、都市生活的作品较少。而乡村题材的诗歌,有些诗人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成果视而不见,还停留在记录农村一穷二白、脱离实际的写作模式中。

会议强调,诗人要忠于生活,坚守真实、灵魂写作标准,抒写家国情怀,展现其异于其他文学门类独特的魅力。今后,应加大川渝诗歌碰撞、交融力度,以文学的方式,助推成渝两地经济圈建设。

会上,专家们还结合潼南区作协部分会员的诗歌作品,进行了一对一的详细点评,并提出了修改意见,鼓舞潼南新诗创作的热情。

据了解,来自四川省诗歌学会的茶心、卓兮,重庆诗歌学会的王淋、张天国、张鉴、松籽、子磊、谭萍、泣梅、罗晓红以及潼南区作协主席蒋芸徽,副主席杨莙、魏国英,秘书长兼潼南诗歌学会会长王谢冬等也参加了此次创作交流活动。(罗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