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抗疫 > 正文

战“疫”有我 重庆作家在行动(八十七)邹安超:天使的眼泪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邹安超    日  期:2020年5月13日      

前言:没有被禁锢的城,只有全力抗“疫”的心!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战斗中,为打赢防疫攻坚战,重庆本土作家们以笔为枪,用文学作品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传递真情,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微信图片_20200219163837.jpg

 

 

 

天使的眼泪

/邹安超

 

新绿初绽,迎春花开,春天的气息透过窗外,映入眼帘。有一种痛,是“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一场抗疫阻击战,在湖北打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中华儿女,众志成城。

共和国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派出18批1636名医疗队员,驰援武汉和孝感。

 

“放心去吧,家里有我!”

出征前夜,他为妻子收拾行,像搬家一样把想到的想不到的都装上行囊,还连夜在家安装了摄像头。

2月27日深夜。大足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龙瑜琴,接到驰援命令。

要上前线了。龙瑜琴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母亲,而后立刻后悔不已,母亲该整夜无眠了。但母亲是医生,她懂得疫情面前、危难关头女儿的责无旁贷,不过在送行时还是反复叮咛,肝肠寸断。后来父亲告诉她,母亲哭了整整一晚。父亲不轻意表露情感,送别那天,却说了很多的话,还笨拙地把女儿出征消息发了朋友圈。千般爱万般不舍凝成一句:“女儿,加油!”

知道妈妈要走,7岁的儿子一早醒来就哭着抱紧她死活不让离开;2岁的女儿懵懂不知,一个劲儿吵着要妈妈……

丈夫是影像科医生,也是她的战友。白天,冒着感染风险进行CT影像检测;夜晚,还要辅导儿子课业,照顾女儿,承担繁重家务。

疫情期间,呼吸科患者尤其多,科室已有11名同事援鄂、援万州,人手短缺,她门诊、病房两边跑。她走了,科里怎么忙得过来,手上那几十位病人又怎么办?

……

军令如山,疫情就是命令。只有国家和平安宁,小家才会幸福安康。

“召必战,战必胜”。是勇者的精神,也是龙瑜琴坚守的人生信仰。

出征当日,龙瑜琴一早来到医院,看望手头的20余位病人,查房、道别,作交接。一对老夫妻,拉着她的手哭着说:“龙医生,你别走,不舍得你走。”所有病人,用不舍的眼神,央求着……

饱含热泪,背上行囊。在敬仰与疼惜的目光中,踏上征程。

 

2月28日,下午3时,一列绿皮火车从重庆火车北站出发。

晚11时,绿皮火车驶进武汉。再辗转,到达孝感。这是重庆第18批援鄂医疗队,由呼吸科和重症科30名高级职称医师组成。他们将入驻孝感中心医院重症病区,全力开展疫病诊治、查房、提高病历质量、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等重要工作。

“时间紧迫,重庆对口支援队前方指挥部连夜作出部署,3天强化培训后展开救治。只有强大了自己,才能打羸抗疫阻击战。”龙瑜琴用微信与丈夫分享。

心理导师一对一谈话:排解疏导,加油打气。

“你认为援鄂时间会多长?”

“两个月。”

每位白衣天使,回答了同一问题。

龙瑜琴认为: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两个月,足以还回一个繁荣、安康的中国。

偶尔,她看着往日繁华喧嚣的大街,冷寂的空气无一丝烟火气息,就有种紧迫感和使命感。

3月3日,早7时30分,龙瑜琴到达岗位。“我和战友们接管了孝感中心医院一个重症病房,这是我们的战场……”抓紧时间给丈夫发出一条微信。

五楼,重症隔离三病区。两人一组,互相帮助穿戴防护服。

防护用品很珍贵,防护措施极严密,穿戴得小心翼翼。防护服、护目镜、手套、头套、脚套、面屏,准备就绪,大家击掌喊着“加油”!一呼气,护目镜和面屏外的一切变得模糊。

呼吸急促,头晕眼花……

三层防护下,紧密闷热让人窒息,对病毒环境本能的恐惧……急速的症状让她措手不及。无论业务技能和医疗水平多么精湛,终究,她还是一个平凡的医者。

钟南山说:“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踏入病区,便是英雄;退后一步,就是逃兵。”给自己加油鼓劲。

取下面屏,护目镜,脱下防护服……重复一遍穿戴动作,就着一股力量,踏进污染区。穿过走廊、缓冲间,层层穿越,进入病房。

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消毒水味,熟悉的感觉,这就是日常的工作。医者的天职击败所有的阴霾,有了责任与担当。她,还是那个自信满满的白衣天使!

重庆医疗队员热情,细心,医疗水平精湛在患者中广为流传。

18床,是一位七十岁的大爷,他是新冠肺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每次查房,龙瑜琴都尤其关注他。“大爷,您要放松心情,心情好,病才好得快。”“大爷,您今天好点没有?”类似的问候天天有。

龙瑜琴的笑容很温暖,脾气温和,没过两天,看见防护服上写着“重庆-龙瑜琴”,患者就竖起大指拇。

观察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抢救措施,会诊,沟通,鼓舞加油。重症区患者病情较重,很多患者有了“忧虑症”,性情急躁,不配合治疗。龙瑜琴就拉着他们的手,慢慢地聊,聊着聊着,患者便忘了自己的病,就配合治疗了。她把患者当亲人,患者当她心理疏导师,喜欢把心里的话向她倾吐。

还有一些患者,有事无事叫她:“我的鼻导管是不是松了?”“我的血压有点高是不是病严重了?”“我今天感觉呼吸很沉重!”……龙瑜琴总是笑咪咪,不急,不恼,“马上来,马上来!”。

一进病区,紧张的工作总要持续四五小时。三层手套、三层防护,手感麻木、呼吸沉重、体能消耗,有时累得连话都说不出;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汗水湿透衣服、护目镜被雾气罩住……

她说:“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持续战斗。”离开污染区,花半小时脱下隔离衣、防护衣、洗手衣,这个过程更得缜密,稍不留意,被污染的防护衣上就产生气溶胶,极容易被传染。洗手、洗澡十几遍,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连续30天,得不到休整。她说:“一天最幸福的事情,是拖着疲软的身体走出污染区,来到清洁区那一瞬间呼吸到的空气。”

夜晚,回到酒店,躺上床,却总难入眠。脑子里全是病人。依靠安眠药,每天也只能睡上五到六小时。

一上战场,她又精神百倍。

“如此辛苦,后不后悔?”

“国之所需,义不容辞!”

超越自己,持续战斗,在平凡的岗位上,有了挺身而出不平凡的付出。

她,有了幸福的眼泪。

 

18床的大爷不行了,空气瞬间凝重起来。呼吸衰竭突然加重,情况十分危急。龙瑜琴熟稔呼吸与危重症救治,与战友们以最快速度制定出救治方案。

全力抢救——提高鼻导管吸氧流量!高流量无创呼吸湿化治疗!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气管插管!这是危险的环节,行业人称“尖刀”,感染风险极高。

“我来,我来”,大家都争着去给患者行气管插管。

“还是我来……”麻醉医生抢先了一步。大家紧密协作,插管成功完成。

抢救还在继续。大爷还处在生边缘。一小时,两小时……

几近绝望时,奇迹发生了!呼吸衰竭有所改善,呼吸频率较前减慢,血氧饱度一点点回升……

龙瑜琴长舒了一口气,所有人高兴起来。

三天后,大爷再次出现急性呼吸衰竭,重复的救治过程,没有效果。龙瑜琴建议打电话听取下家属意见。

犹豫、担心,怕家属承受不了。

让人欣慰,家属情绪平稳。这让治疗团队有了不甘,持续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优化调整用药方案……

大爷从死亡线上又回来了。

后来,家属送来锦旗“感谢白衣天使竭力抢救,感谢重庆援鄂医疗队!”

“救死扶伤,会经历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我为我是共和国一名医生而温暖而自豪!”龙瑜琴日记中写道。

这晚,龙瑜琴依靠安眠药,也无法入眠。她拿出手机,打开摄像头,看看孩子们的睡颜。许是心有灵犀,同样无法入眠的丈夫发来问候,他们隔屏分享着抗疫的点滴。末了丈夫还是那句“放心干吧,一切有我。”

她给母亲留言:“妈妈,您的病(淋巴结肿大,疑是淋巴癌)还没查出结果,要照顾好自己……”她怕自己哭,想趁深夜发出。

母亲立即回复:“女儿,不要分心,好好工作。你是我的一切,一定做好防护,如果你没有了,我也是活不下去的。”

不想流泪的她,眼泪夺眶而出。“儿行千里母担忧”。她明白母亲是在等候。也理解了丈夫“一切有我”背后,那“众志成城”抗疫的坚定与付出!

 

孝感新冠病例清零,全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3月28日,重庆援鄂医疗队143人准备悄悄撤离。

是否走漏消息?大街上人群沸腾,他们手握五星红旗,举着大幅标语:

“感谢重庆援鄂医疗队!”

“天使们辛苦了!”

……

一束鲜花捧至龙瑜琴面前:“送给最美逆行者”!

拥抱、签名、合影……这是亲人间离别。

航班起飞了。龙瑜琴回望孝感,这是她战斗过的地方,自豪和骄傲涌动而来,泪眼模糊了她的视线。

最后一批医疗队撤离了。孝感的烟火、喧嚣也回来了,大中华的繁荣也回来了!

 

 

 

上期精彩回顾》》》

战“疫”有我 重庆作家在行动(八十五)向求纬:护理“重庆第一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