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以小见大,再现潼南百年变迁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蓝天    日  期:2019年12月2日     

当我读罢《重庆作家网》刊发的张渝扬先生的散文新作《其实一条街的变迁》,使我不忍掩卷。久久地沉醉在他给读者娓娓道来的潼南百年变迁的故事之中……

这是一篇视野开阔,历史的纵横时空感很强并颇具大散文文本特点的文化散文。

该文以小见大的标题,角度新颖,立意深远。潼南1912年建县,其建县历史不长也不算短。渝扬先生把百年潼城的前世今生,重点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这七十年,从本文的标题暗藏的“人生七十(其实)一条街”的寓意就不难看出他的独具匠心。以“一条街的变迁”之“小”,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农村改革四十余年来潼南这个曾经落后封闭的“第三世界”在这片热土上崛起一座新城的“大”;以1949年喜迎解放潼南的人民在城关镇接龙桥边亲手栽下一棵黄桷树小幼苗与“我”--共和国同龄人,沐浴着新中国阳光一起成长,并共同见证潼南曾经的沧桑和巨变,告诉读者潼城的昨天和今天。这种辐射式的从小处着眼,见大处风景的散文诗化的表达,使文章的主题既生动又形象起来。

围绕这“小”和“大”,渝扬先生肆意张扬文化散文宏大的历史叙事的风格,在百年的时空转换中把潼南百年变迁的故事讲得平和又不失精彩。从“小”切入,作者记忆中的潼城,是这样一道风景:小时候随母亲第一次进潼南县城看到的是一条街的碎石路和居民家中的煤油灯;第二次进潼城是当知青时,一条街“三合土铺成的街道虽已拓宽至3米,但收粪车依然沿街踽行,小巷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正街坑洼不平,路灯昏暗。比起五十年代的潼城虽有一些发展,但我脚下依然是那条弯曲的长街。”作者写他的第三次再进潼城笔峰一转,写道:“1979年春,我到县文化馆参加业余创作会议,又来到久违的县城。潼南人民自力更生修建的三块石电站第一期装机发电,不仅给县城送来了光明,也给潼南增添了发展的动力。这时的县城东起凉风垭,西至丝一厂,水泥铺就的街道已拓宽至3.5米,街道两旁也装上了明亮的路灯。在金鸭坝、凉风垭等处还新建了不少的厂房和机关办公楼,行走在春风拂面的长街上,我和文友来到接龙桥边那棵繁茂的黄桷树下聊天,憧憬改革开放给家乡这座城市带来更大的发展。”这一大段颇具抒情色彩的文字暗示读者百年潼城正在走进她生命的春天。 这些看似个人小事的记叙却波澜不惊的“使一条街的变迁”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984年9月,作者调到县文教局工作,从“三进潼城”到与潼城长期厮守。“一条街”上这道风景的辐射范围在扩大。作者开始从“大”切入,写1981年潼南城关镇特大洪灾后的旧城改造;修建绕城水泥公路;“厕所革命”取代了拉粪车等大事件。特别是作者用浓墨写了1987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回潼南家乡身临其境后,他感怀万端挥毫写下“潼南奋进”,对家乡的未来寄予无限希望。

渝扬先生的行文游刃有余。其文字中发散着一种文化和艺术的气息,而这些文字讲述的故事颇具画面感和质感,我以为这得力于他多年对摄影的爱好和钻研。尤其是潼南70年的巨变被他比喻为犹如一位“潼南少女”走出深闺,实现她华丽转身的过程。这正是摄影家第三只眼睛看潼南的使然。这堪称该文的一个亮点。2015年的撤县设区,悄然升级后的新潼南成了他镜头中的“猎物”,江北新城,奔腾而来的涪江,风情中央商业街,创业大道串起的潼南高新区,潼南工业园区,改建后的涪江大桥,生态公园,时光长廊,涪江国家湿地公园等都一一被精彩呈现,它们像一个个走服装秀的少女惊艳走台,使人过目难忘。这种跨文本的写作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散文政论和抒情的规范性,又表现了文化散文或者说大散文对政论性和抒情性的大肆扩张和放大。

正是作者在文中塑造的这位“潼城美少女”在时空中的自由穿越,引领读者了解到潼南百年变迁故事的更多精彩细节:畅达城区内部的环线路网、遂渝高铁火车站改造、通用机场建设,还有即将开工建设的重庆至潼南至南充至兰州的渝兰铁路,一项项已经开工和即将启动的建设项目,正使百年潼成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渝扬先生对文化散文或者说大散文在政论性方面的肆意张扬,表现在本文的结尾部分有一段颇有力度的论说:“古语说,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潼南的昨天准备了潼南的今天,潼南的今天又准备着未来更加辉煌的愿景。这座年轻的市辖区,正以她旺盛的精气神,踏着新时代的节拍,和着新中国70年奋进的频率,迈开她奋进的步伐,向世界展示她那田园城市的风姿,那花园城市的风韵,那滨江城市的风貌,那决胜全面小康的风彩。”而他的下面这段抒情,更彰显了他的儒雅和对亲情细腻的情感:“退休后,我最惬意的事就是牵着两个孙子,徜徉在大佛湿地公园的黄桷树林荫下,感受这座永远充满生机活力的潼城那跳动的脉搏……”

细细地品味着渝扬先生用如此多情的文字为读者画出的这轴“一条街的变迁图”我无法掩卷,在凝思中顿悟:渝扬先生为什么会写出长篇纪实文学《杨氏家国梦》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为什么他能使杨氏家族那么多历史人物鲜活起来走进当今读者视线,从他的这篇文章中我找到了答案:这就是渝扬先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潼南的一片炽热之情和对脚下这片多情土地的无限热爱;是他长期对潼南文史的阅读、研究和人文资料的积累以及对潼南建设和发展的极大关注;更是一位作家的使命和担当的使然。

川渝一家亲。谢谢渝扬先生的这篇美文,为我们四川读者打开了了解重庆、了解潼南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