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其他 > 正文

致敬群文人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蓝天    日  期:2019年10月31日     

读罢张渝扬先生《不了群文情》这篇回忆文章,如坐春风,恰饮一杯纯洁透明的清泉水,让我一身通透,感概无限。

渝扬先生在文中以极其平和的语气,讲述了自己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沐浴着新中国灿烂的阳光,在那段激情岁月成长为一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人生经历。

纵观全文,不难看到从教师到群文人,渝扬先生在完成这一转型的过程中,靠着坚韧不拔的知青精神和对群众文化的坚守,穿越生命,超越自我,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这一个人历史的大进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这艘巨轮破浪前行。在解冻的中国农村开始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物质生活开始丰富起来。随之而来的是精神文明建设亦须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千头万绪,急需人才。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渝扬先生肩扛历史使命知难而上,从学校调到潼南县文教局工作,长年累月战斗在基层文化一线。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群众文化为改革开放呐喊,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鼓劲。”组织国庆35周年的文艺汇演,为50余个乡镇文化站的建站奔波,深入边沿山区作文化辅导、调研,撰写群文理论文章,扎根基层创作长篇报告文学,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桩桩、一件件的大事、小事,他都亲自过问处理,最终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奋斗下,使潼南县的群文工作渐入佳境,成绩斐然。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之乡、重庆市小品创作基地等。他本人加入了中囯群文学会、四川省群文学会,并当选为重庆市群众文化学会理事,曾获重庆市文化局1991年文化馆站评估工作“先进工作者”、重庆群文学会“先进个人”、优秀科研成果“先进个人”、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优秀通讯员”、“重庆市1999年重大庆典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渝扬先生曾是一个老知青。十余年的农村艰苦劳动的磨炼,使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知青茅草屋的挑灯夜读,工作后长期坚持自学,使他成为一名教师,到后来又急社会之急,成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他的这种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精神令人钦佩。

现在,退休后的他仍不知疲倦的努力工作着,他主笔的《潼南文化馆志》业已完成。他前几年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杨氏家国梦》,更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学力作。

自十余年前在西安古城与渝扬结拜为“文学三兄弟”后,我一直很关注这位远在重庆潼南的渝扬兄长文友的工作和文学创作。每一次渝扬大哥把他的新作邮寄到我的家里,我都会爱不释手尽可能抽出时间仔细阅读。在阅读了他的各类体裁的大量作品:报告文学集《谁持彩练当空舞》、评论集《银河之光》、散文诗歌集《见证新三峡》,尤其是长篇纪实文学《杨氏家国梦》,以及他写得不多的古体诗后,我对他的创作有了这样的认识:渝扬先生创作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与土地、家乡,包括与第二故乡当年插队的农村,以及与群众文化密切相关。今天读了他的《不了群文情》的这篇回忆文章,更加深了我这样的认识。写到此,我的耳边仿佛响起渝扬先生吟诵艾青的那句著名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嘶哑声音。我想,或许正是渝扬先生的这种对土地,对家乡和群众文化的情结,才使他在长达30多年的群文工作中,始终未走出脚下这山、这水,这片多情的土地。他为群众文化推波逐澜,才有了潼南在群文工作中的崭露头角,硕果累累;他永葆一个文化人的童心,退休后仍不忘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鼓与呼,撰文写志奉献余热。

为此,我们要致敬共和国的同龄人!致敬中国群文人!致敬重庆文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