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散文 > 正文

不了群文情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张渝扬    日  期:2019年10月28日     

在新中国7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年月,激情燃烧,有些情结,不同寻常,无论对于历史,还是对于个人。

上世纪的1980年代,就是这样一段激情燃烧的年月。

就是在那个令人怀念的年月,我从学校调到文化行政部门,开始了群众文化工作,与之结下了不了的情缘。

从教书育人到以文化人,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片崭新而充满激情的新天地。角色的转换使我在抓紧学习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群众文化要为改革开放呐喊,要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鼓劲。自己既然有幸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就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做好它。

记得刚到县文教局文化股上班时,那是金桂飘香,秋高气爽的国庆前夕,分管文化的副局长就让我和他一起到县文化馆研究庆祝建国35周年的文艺演出活动。作为学校的一位业余作者,我和文化馆的老师都很熟悉,大家见面非常亲切,想到今后就要成为群文战线的同事了,心里特别高兴。

国庆节后,局里交给了我一个任务,在年底前建齐全县的民办公助乡(镇)文化站,当时全县9区56个乡镇,除双江、柏梓等6个乡(镇)建有文化站外,其余均未建站。要在三个月内建起来。可不是件轻松的事。

当时我年轻体壮,二话不说,怀着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强烈愿望,顾不上家中老小,不惧寒冬,深入边远山乡,一心扑到筹建农村文化站的工作中。我走遍了全县末建站的乡(镇),依靠当地党政支持,从物色选派文化站临时人员,建立文化活动室,到起草文教局关于同意成立文化站的批复文件,召开各文化站成立大会,不到年底就完成了乡乡建文化站这一艰巨任务——当时重庆市文化局和重庆市财政局规定,凡在1984年底前建站的乡,市财政每年要补贴1000元经费并列入今后财政预算下达各县,这对于当时潼南这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刚完成乡乡建文化站的任务,紧接着,我又参加了重庆市农村文化站专职人员的招聘工作。根据市里给潼南县下达的招聘指标,通过文化考试,专业面试,从全县上百名报考者中择优招聘了36名(其中招聘干部21名,以工代干人员15名,)文化专职人员。不久,市里又追加招聘指标,我们招聘了第二批文化专干,到1986年底,全县56个乡(镇)基本配齐了一名文化专职人员。这批经严格考试录用,各具文艺特长的文化专干,成了潼南县第一批户口在农村,拿国家工资的农村文化骨干,对活跃农村文化活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0年1月,潼南县文化局单设,作为县文化局首任文艺股股长,我负责全县的群众文化工作。文化是清贫的,群众文化更是清贫。当时股里还有两个人,却一人下海,一人转行。我也有两次调到上级部门工作的机会,为了心中的那片文化绿洲,我放弃了在不少人看来是难得的晋升机遇,默默留了下来,坚守群众文化这块阵地。

以管理为抓手,配合创建先进文化县(区),制定《文化站积分考核管理》《业余文艺创作奖励(暂行)办法》,举办文化站专干培训班,我和文化馆的同志风餐露宿,脚踏泥泞的山路,下乡辅导、调研、检查文化站工作,为群文队伍建设长年奔波在潼南的边远山区。

以活动建设为载体,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组织计划生育宣传队,春节文艺演出队,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乡镇企业调演,农民歌手赛,我们为人民送去欢乐的歌声;组织参加潼南、大足、永川、江津、荣昌五县市“相约新世纪”春节联欢晚会,重庆市”保险杯”首届农民歌手大奖赛等充满乡音乡情的文化活动,我们把积极组织举办市区县展演赛,夺牌占位作为全县群文化工作的重点和进取目标,为新中国谱写了一曲曲群众文化的绚丽乐章!

让所有的好日子都来吧!

在激情燃烧的那段日子,我把塘坝区建立兄妹文化室、姑嫂文化室的事迹写成调查报告《村级文化活动阵地与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把文明乡创建先进文化站的经验写成通讯《为了农村文化的崛起》,在《重庆文化通讯》《重庆日报》上发表后,获得重庆市文化局1985—1986年度优秀作品二等奖。并引起了市文化局的高度重视,市文化局郭局长,群文处王明凯处长专程到塘坝区调研,并作为典型经验在永川召开的全市群众文化会议上发言,文明乡文化站长被评为全市先进文化工作者,并当选为市群文学会理事,有力推动了全市农村文化站、室的创建工作。

在改革开放新生事物辈出的日子,我先后把古溪镇创建农民乐队的故事,重庆市民间艺术家,柏梓镇文化站长樊文俊,市艺术馆曲艺辅导干部李伯清、沙区文化馆音乐辅导干部张烈,潼南文化馆美术辅导干部唐虎泉的敬业精神写成报告文学《农民的乐章》《吃错了药的人》《说书艺术家的群文情结》《聆听张烈》《丹青点染山川色》,这些宣传群文人先进事迹的作品在《艺术广场》《人间》中国文化报》《重庆文化》《巴渝文化》等报刊发表,并在重庆市群文风采”征文、“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脊梁”全国报告文学征文、潼南工匠”征文活动中获奖。这是我将群文话动和群文宣传紧密结合,书写那些自甘清贫,献身群文的奋斗者的新风采。我还在《四川文化报》《重庆文化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群众文化报》等省市报刊发表了上百条反映群文活动的新闻通讯,为群众文化鼓与呼。

在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日子,我潜心研究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发展规律,探索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先后参加了重庆市文化局文化科长、文化馆长研修班、重庆市文化馆站评估工作。凭借论文《发展文化产业, 建设小康文化》参加2003年重庆市群文理论研讨会和2006年在绵阳市举办的四川省小康文化理论研讨会并获三等奖;凭借论文《构筑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支撑点》《城市群众文化产业能否驶入快车道》《三元平衡健康有序——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刍议》先后参加在重庆、北京、上海举办的“都市风釆”全国直辖市群文理论研讨会并作大会交流发言;我潼南县政协教科文卫委执笔撰写的《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被列为县重点提案督办。这些论文在重庆《群众文化研究》《巴渝文化》等专业刊物发表。获重庆市群文理论研讨会三等奖,重庆市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奖、全国群文论文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1987年12月我加入四川省群众文化学会,1996年11月又荣幸地成为中囯群文学会会员,并当选为重庆市群众文化学会理亊、先后荣获重庆市文化局1991年文化馆站评估工作“先进工作者”、重庆群文学会“先进个人”、优秀科研成果“先进个人”、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优秀通讯员”、“重庆市1999年重大庆典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不解群文情,退休葆初心。2016年,受潼南区文化馆委托, 由我担任《潼南文化馆志》主笔编撰的《潼南区文化馆志》,已于2018年12月编撰定稿付印。这部记载潼南群众文化68年发展史的《潼南文化馆志》,无疑是新中国七十年群众文化发展的缩影。

30多年过去了,风风雨雨,改革发展。回忆起那些在群文战线艰苦奋斗的穷日子,激情燃燃的苦日子,春色满园的甜日子,万紫千红的乐日子,祖国富强的好日子,永远激扬着我们,照耀着我们。一切都是这样亲切与明媚,而我们的所有的日子,美好幸福,进入了新中国的新时代。

在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大潮中,群文人创造了非凡历史,演泽了超凡绝伦的国色风华。公共文化网络,遍布城乡;造型新颖的文化馆、站,诗意居栖,潼南先后建成了重庆市小品创作基地,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一支充满新时代新风貌新精神的磅礴文化大军正向我们走来。

新中国群众文化走过的七十年,是一段开往美好未来的旅程,至阔至美风景。

金桂飘香,2019国庆正辉煌走来。仰望共和国天空,云蒸霞蔚,紫气东来。感怀之中,我们高歌《我和我的祖国》。我们分享新中国如日中天的魅力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