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穿越时空的教育之光

——观话剧《陶行知在重庆》有感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钱昀    日  期:2019年7月10日     

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爱国者,是全民素质教育的先知先行者。我曾看过一本《陶行知教育箴言》,书中字字珠玑,处处蕴涵哲学的思辨,教育的智慧。他提出 “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 “争取大众解放,必须要争取中华民族解放”,这些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不管是昨天还是今天,都具有警醒和教育的意义。

我曾怀着崇敬之心拜访过育才学校的旧址古圣寺,明清时期是出家人清净修为之地,抗战期间成为难童求学之所,当时去古圣寺讲课的老师,有郭沫若、周扬、夏衍、刘白羽、阳翰笙、贺绿汀等享誉全国的文艺家。与我们同去的散文作家马力饱含深情地写道:“这寺,因有青春的生命蓬勃地成长,使我们看起来,它古旧,却非陈朽,它空寂,却非苍白,它幽僻,却非冷清,并且给后代一种策励的力量,促他们将前行的足音踏得更其铿锵。”

2019年5月31日晚,当我前往抗建堂观看原创话剧《陶行知在重庆》时,不仅了了一场心愿,还觉得荣幸和幸运。

荣幸的是能坐在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抗建堂内,这是郭沫若于1940年底主持修建的一座艺术殿堂,这里上演过很多抗战名剧,向人民大众宣传了抗日救国的思想。

幸运的是一睹了《陶行知在重庆》公开首演。1941年,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戏剧组首次登上了抗建堂的舞台,受到观众的欢迎。时隔七十多年,育才学校又在抗建堂上演话剧,这份跨越时空的演出,依然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还没开场,剧场内就座无虚席。

全剧围绕着陶行知在重庆发生的故事展开情节,每一幕既独立又统一,如一场浩大的交响乐,激情时给人以振奋,低沉时给人以沉静。在有限的舞台上,以不同角度,为观众打开了八十年前的时空隧道。全剧交织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当陶行知在办学困难四处奔波的情形下,受到国民党政府在经济上的暗中打压和特务的威胁骚扰;另一条线索是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经济上、物质上、精神上帮助陶行知度过重重难关,直到胜利。

话剧舞台设计精美,显示出了非凡的创意。大幕拉开,一个具有民国既视感的场景出现在眼前,舞台上的古圣寺既有电影般的视觉张力,又有美学色彩的细腻传神,一束灯光聚焦在古圣寺门楣上方,带着真实而又梦幻的色彩。舞台中间是一个可旋转的圆台,演员就在移动平台上进行表演,时而校内时而校外,让观众感受到舞台呈现出的丰富性,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旋转场景,带着观众穿越,回到了历史现场。

陶行知的扮演者徐清很见功力。陶行知在重庆八年,正是国家危亡民族危难之际,徐清既演出了人民教育家的慈爱睿智,又演出了不畏强权的英勇之气,情感起伏的层次性丰富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代有灵魂有风骨,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形象丰满地立于舞台之上,向观众传递了爱与善的人性光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话剧编排很见匠心,开头结尾遥相呼应。大幕拉开,穿着长袍的陶行知和清朝打扮留着长辫的少年分别从舞台的两边同时上场,他们交汇时凝视着对方,互相转了一圈,感觉彼此很熟悉,但未曾言语。最后一幕,少年陶行知上场,又与陶行知相遇,一老一少两人超越时空的对话,让全剧主题步步升华:“孩子,你又来了?”“哦,先生,我来听课。”“培养人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些你都知道?” “我还知道教育救国,教育强国。” “孩子,你到底是谁”“我就是你啊”“喜欢我们的名字吗?”“喜欢啊,知行合一,陶!行!知!”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共同喊出:金钱之上,还有更高的理想。

这是一场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交织完成的场景,如果把这两个空间同时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不可能去完成,编剧巧妙地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让结局充满了希望的亮色。陶行知与少年的他倾心相谈真心相拥,其实就是与自己的初心相拥,行知先生的初心是什么呢?是“大爱、奉献、求真、创造”的精神,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初心易得,坚守难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是砥砺前行的初心,陶行知终成一代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陶校长不仅是育才学校的骄傲,也是重庆的骄傲,更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的骄傲。

正是坚守初心,《陶行知在重庆》的制作、编剧、导演、演员、舞美、音乐等一众人等经过几年默默耕耘,克服千难万阻,终于让这部贴近人民、反映时代、直抵人心的艺术盛宴展现在舞台之上。育才学校张和松校长在谢幕词中说道:“我们顶着压力啃下这个硬骨头,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作品,透过历史的漫漫长卷,对话过去,审视现在,以话剧为传声筒,向大众传达我们对于教育理想、爱国情怀的理解。这是这部话剧的初心呈现,观众们至始至终都就被陶行知伟大的人格力量感动着,堪称一部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启迪和力量的佳作。”

瑕疵之处是在演员的选择上欠妥,有几个胖嘟嘟的小男孩扮演了育才学校的学生,给人以不真实之感。抗战爆发后,陶行知走上教育救国之路,他说“现在成千上万的孩子流亡到重庆没人管,我要到重庆去抢救这些孩子。”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目标是培养难童中优秀儿童使之成为抗战建国的人才,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孤苦伶仃的难童,也有当地穷苦人家的孩子,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学生一天只能吃两顿稀饭,在这样困苦条件下,怎会有小胖子出现在学生中?因此在演员选择上不太符合当时的历史现状。

话剧在剧情上也略有失真之处。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最艰难时期,终日在外奔波,竭力向社会各界募捐,四处救济碰壁彷徨痛苦之时,各种声音在他耳边响起,有亲人有同事有学生有少年陶行知还有国民党、共产党,虚实交错时空共融的场面让陶行知几欲崩溃。其中有他母亲深情地对他说:“儿啊,娘支持你,我这有房产,你拿去卖了吧。”陶行知哭着跪在母亲身边,说让母亲担心受累了。陶母1933年就已辞世,又怎会在1939年支持陶行知办学呢?虚构出的情节,与历史真实不符。不过编剧的本意就是想运用时空转换,在幻像中见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烘托他当时失望茫然矛盾痛苦的心境。

另有一个小建议,把开幕时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取消,话剧《寅初亭》开幕也是警报声,故事发生地是在重庆大学,学生们经常搞防空演习,开幕的警报声会把人们瞬间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而古圣寺地处远郊的偏远山区,同样以警报声开场,觉得有些雷同且不够新颖。

瑕不掩玉,《陶行知在重庆》虽然是首演,却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如美玉般闪耀出夺目的光辉,话剧涵盖的每个元素都精心地打磨:剧情丰富,转换自然,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演员的台词运用娴熟;舞美、灯光、音乐等与剧情配合得当;亦真亦幻虚实交错的表现手法,曲折中见纯真,求索中见深远。纵观之下,不愧是一部生动而又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艺术作品,更不愧是礼赞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育才学校80周年的丰厚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