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我为什么读《大唐廉相陆贽》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余力才    日  期:2019年7月8日     

大唐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说起大唐宰相,一般人想起的都是这样一句话:“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的光芒的确盖过了陆贽。不过,一个人的声名的确不能全看个人能耐,君臣实是一对“怨偶”,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离则两分,合则兼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房、杜,姚、宋分别生逢唐太宗和唐玄宗这二位,“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也无形放大了他们各自的魅力;而陆贽,生于“安史之乱”前一年,18岁登进士第时时值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安史之乱”的硝烟刚刚过去不久,这是一个衰世、乱世。

相信对绝大多数普通读者而言,“陆贽”这个名字还是比较陌生的。

是的,当一个古人,他不以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称于世,他的事功、思想、作品不出现在中小学历史、语文课本中时,当我们多数人大学阶段不就读文史哲专业后,我们就很可能和他擦肩而过,失之交臂,陆贽就是其中一例。

不敢说陆贽是文学家。虽然据载他有诗文别集15卷,可惜久佚不传,即使《全唐诗》《全唐文》录有10首(篇)诗文,但在群星璀璨的大唐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家”的桂冠无论如何还轮不上他戴。

也不敢遽下断语说陆贽是思想家。什么样的人是思想家?想想那应该是孔孟一类对后世人类精神世界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不一定是官员,也可能是平民,陆贽貌似也不够格。看到“陆贽”这两个字,大家极容易生发联想的另一个“贽”——李贽,当是。

那么,陆贽是政治家?的确是。但凡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政治家基本都是皇帝,是“革命家”,或者至少是魏徵、寇准这样的人物。不是说陆贽事功一定不如魏徵、寇准,后两者声名显赫,为普通百姓所熟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后世戏曲、评书等讲唱文学和老百姓的口耳相传;陆贽,在声名流布方面显然落在了人后。不过,这并不妨碍陆贽做一个政治家。何况,身后相对“落寞”,显然不是陆贽本人的过错。

对我们绝大多数读者而言,魏徵、寇准们的故事太熟太滥,已经远不能满足我们的胃口,我们要了解的,正是像“陆贽”这样的人。读书,就要读少知、不知、无知的那部分。

陆贽何许人也?“安史之乱”后大唐德宗时期的宰相,一代“救时内相”。

相信即使了解唐史的人,最不了解、最不喜的就是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后的历史。那之后皇帝走马灯似的换,记得我们学习这段历史的时候,这150多年常常连皇帝的名字都记不住,其庙号也只能靠口诀“死磕”,什么“肃代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僖昭哀”,费了老鼻子的劲儿。而陆贽的一世功业,与唐德宗李适相伴始终,从26岁到52岁,整整二十六年,人生的盛年啊!唐德宗不咋的,害的陆贽也几乎要被人遗忘。

正是因为起于衰世、乱世,陆贽欲有作为,也颇有作为,才赢得了史家“救时内相”的美誉。这个不简单,明代的于谦被后人称为“救世宰相”,张居正也曾被时人称为“救时宰相”,陆贽能和这两位相提并论,可见,他的分量绝对轻不了。

这本书,名为《大唐廉相陆贽》,当然是把陆贽当政治家来写的,着墨最多的部分都语涉中唐“大政”。陆贽足称一代廉吏,堪称后世臣子的师表,可惜啊,生不逢时,他52岁的人生主要为唐德宗“抬轿”,而唐德宗,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151年历史、14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26年),他没能抓住机会,错过了陆贽,某种程度上也就错过了自己,乃至错过了整个唐朝,令人不胜唏嘘。

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还不在陆贽的“廉相”之“廉”和如何“救时”。这些,当然是本书的的重点,相信大家从书中可以了解到很多。本书虽然名为“大唐廉相陆贽”,但并不只写了陆贽为相后的作为,而是贯通了陆贽的一生。阅读这本书,我们从中可一窥唐人风采。

在这里,你会见到钱起——陆贽的岳父,就是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流芳百世的那位;也会见到李白——书中永王李璘的“信使”,准备去规劝陆贽的父亲、溧阳县令陆侃“不要站错队”;你还会了解到,李林甫差点儿做了陆侃的岳父,也就是陆贽的外祖父,——不过,也不对,如果陆侃与李林甫的女儿成婚,生下来的孩子可能就不是我们这个“陆贽”了。至于为啥婚姻没成?读了这本书,你自然会知道。不过这都是前话,陆贽压根儿就没见过李林甫的面,在陆贽出生前,李林甫就呜呼哀哉了。

翻看这本书,你会深感这是一本“涨姿势”的作品,或者像前两年,叫“知识小说”。譬如说,从中你会了解古人婚嫁中的“六礼”是一个什么东东,陆家请的媒人去钱家提亲为什么还要捉一对大雁……你也会发现,唐人是比较开放的,男女婚嫁前是有机会见面的,也有自由恋爱的可能,无论是陆贽,还是父亲陆侃、好友顾少连。婚姻大事,男女之事,过去、现在和未来,祖祖辈辈,大家都差不离,谁跟谁啊。呵呵。

“大唐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本书人物众多,大多史上有名。读《大唐廉相陆贽》,就是想来一次“穿越”,“神游”大唐,会会几个古人,一览唐人的风采和神韵。

唐代有三位天子离开首都长安出逃: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出逃蜀中;763年吐蕃入侵,唐代宗出逃陕州;783年泾原兵变,唐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有意思的是,陆贽的有生之年都赶上“趟”了。前两次他尚在幼冲之龄,最后一次他则是随驾而行。而此行君臣知遇,唐德宗亲切的称陆贽为“陆九”,曾一度一刻也离不开他。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经历“四王二帝之乱”和“泾原兵变”,历练出了陆贽的政治远见和务实作风,也使他在母丧丁忧期结束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兵部侍郎权知贡举等要职后而荣登宰相之职。在权知贡举期间,他发现了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才;在宰相职位上,他在备边、赋税、用人方面多有奏疏和建树。不久,陆贽即深陷朝廷政争和派系倾轧之中,德宗以苛刻为能,以猜疑为术,“杀你,国不安;不杀,朕不安”,最后被贬忠州别驾。陆贽是有唐一代著名的骨鲠之臣,首先他是一诤臣,多次冒着杀头的危险与皇帝廷争面折;也是一廉臣,陆贽之廉,竟然连唐德宗都看不下去:“卿清慎太过!”“糊涂天子”怂恿臣子贪腐和受贿,真是咄咄怪事,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这是一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书。本书是把陆贽当作一个“人”、当作独一无二“这一个”来写的,穷形尽相地道尽了他的“人性”。从他的祖上、家世写起,写了他父亲的为官之道和教子理念;写了他天赋异禀,诗词歌赋惊为天人;写了他指点江山、纵论朝政;写了他的科举之途和进士及第;写了他从华州县尉、渭南县主簿至宰相、太子宾客、忠州别驾等一生的宦海沉浮和作为;也写了他与夫人钱薇的相知与偶合,写了他“使君有妇”后,寿州刺史张镒的幼女张倩、唐德宗的爱女唐安公主与他“恨不相逢未娶时”彼此间的情愫和惆怅……遍览全书,浮现于我们眼前的,分明是一个立体的、活灵活现的、食人间烟火的、令人信服的陆贽陆敬舆!

这是一本有“文化”的书,也是一本有温度的书。翻看这本书,相当于你读了半部唐史。你会对中唐时期方方面面的典章制度和社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官制、选举、赋税、兵役、婚嫁、风俗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最主要的是作者也很贴心,举凡各项大家可能不明白的“知识点”,专门就其渊源所自甚至唐之后的存废嬗变都做了有意无意的交代,特别是涉及纪年、职官、地理,他都尽可能地给你作了古今对照的通俗的、恰当的介绍。——总的说,你不会读不懂的。

这是一本“通俗”之书,也是一本“雅致”之书。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的是朝廷、君臣、将官、士子这些上层“文化人”,没点“文化”哪成?除了诗词歌赋和朝臣奏议,单看章节名,什么“崇论闳议”“鸿渐之仪”“潜龙勿用”“薰莸同器”,就够你琢磨半天。文中一些人物对话,叙述起来比较费劲的地方,作者干脆直接引了史籍原文,就像唐国强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样,对话比较“文”。可话又说回来,不费点劲,不长点学问,你也不会读这本书,是不是?

最后,这也是一本很有“分寸”的书。作者秦勇熟读唐史,写作基于史料,有一分史,讲一分真,不虚美,不隐恶,其事直,其文核,大有史家司马迁之风范。本书所记陆贽的“事功”,多发生在为大唐宰相之前,本来嘛,担任宰相正是他建功立业的绝佳期,理应大书特书,惜乎陆贽为相不过三年有余,时间太短,建树反而有限,有多少写多少,作者不多写;陆贽罢相后还活了十一年,他人生的五分之一,从41岁到52岁,正是干事的时候,竟然只担任了忠州别驾这么一个不咸不淡的角色,欲有作为也难,最主要是史籍乏载,有什么写什么,作者不妄写,用了很少的篇幅作了介绍。这正体现了秦勇,作为一个严肃作家的操守和追求。

《大唐廉相陆贽》,可靠,真实,经得起推敲。

看书就应该看这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