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其他 > 正文

走进夏布的千丝万缕

——2018年重庆市作协定点深入生活笔记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郭凤英    日  期:2018年10月26日     

    创作《夏布神歌》这部长篇小说的想法已有好几年,每一次因工作原因在接待客人到荣昌盘龙镇的时候,看白发老人绩麻线,看乡村妇女手工编织夏布,听他们在劳作中唱起《夏布神歌》,总会心有所动。

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成为布料可以染色和印花,不宜创作中国画。由于苎麻纤维与棉花纤维相比较无法用现代化纺织机械加工,只能靠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现手工夏布仅在江西、湖南、重庆、四川等少数地域有产,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次,终于将创作长篇小说《夏布神歌》纳入计划,希望通过祖孙三代对夏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对传统织造技艺的坚守与信念的支撑,反映夏布这项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与人的生存、情感关系。为此,这个项目获得重庆市作协给与定点生活采风支持,于是开始了采风之旅。

当确定要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才知道以前搜集的资料远远不够,必须走进种麻人、编织人、营业者的生活,去了解他们在夏布的传统技艺、认识等方面的情况,更要了解他们在机械编织和混纺布料盛行的现当代的迷茫、彷徨、挣扎、无奈。走进一户农家,看到一个八十高龄的老人在慢慢地绩麻线,就是将麻线挽成“芋子”,这个芋子,是夏布编织时的纬线。她动作很慢,却没戴老花镜,一丝不苟地挽着,皱褶满布的双手很有韵律感。老人说,她从六岁起就跟母亲学着绩麻线、挽芋子,七十多年岁月中,不知多少次扔下麻线,然后又捡起来。老人又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活,因为全部是手工,速度快不了,挣不了几个钱。

在四处打工能快速挣工钱的时代,年轻人难以坚守这门技艺,老人们有痛惜,更有无奈。但是,还是有从夏布世家走出来的中青年在外地闯荡中长了见识,认识到夏布传统工艺的珍贵,看到了传统工艺与当代技术结合的发展空间,将夏布引上了国际T型舞台,或是让它代替宣纸,成为书画的重要材料,从而产生了夏布画。这是夏布业发展的新使命。

越是走进他们的生活,越是体味到“一介布衣”所代表的方方面面。人类与“布”的关系从原始社会走来,至今仍没有离开也绝不可能离开,只不过现代人穿的衣服布料大多失去了纯手工的厚重感。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其实已经穿不起他们亲手编织的夏布制作的服装,因为“物以稀为贵”。他们编织的也许只是祖先的梦而已。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深入了解更多。

潜下心深入从业者生活中发现,许多平凡而又可贵的故事,让人或感动,或唏嘘,或感叹。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里,有那么一些人静静地坚守着手工编织,遵循着祖先生存法则遗留的精神;也有那么一些人,在时代的天空里让梦想飞翔起来,紧跟时代步伐,走出传统的禁锢,给了夏布新的生命。不过,定点生活采风的计划还没有完成,我还将走进更多从业者的世界,更需要走进他们的心海。

图片5.jpg

夏布原料苎麻

图片4.jpg

麻线挽成的芋子

442851458558883133_副本.jpg

触摸夏布

图片3.jpg

印花夏布

图片2.jpg

夏布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