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家访谈 > 正文

张守刚:把诗歌当作生命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8年5月2日      


【作家简介】

张守刚,生于1971年,云阳县农坝镇红梁村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协会员,云阳县作协主席。1990年至2003年在广东、浙江、南京等地打工。1997年从事诗歌创作,被誉为“打工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作品发表在《诗刊》《诗林》《诗选刊》《星星诗刊》《人民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西班牙等五国文字;获奖数十个;有近百首诗作入选各种诗集选本和中学教材。著有诗集《工卡上的日历》《徘徊在城市和乡村》《张守刚60首诗》。

程贤富:您写作的初衷是什么?或者说希望通过写作来达到什么样的文学目的?

张守刚:我在坦洲工作的十年里,漂泊之苦,断指之痛,形形色色的人生际遇,一日三餐的挣扎,让我有了倾诉的欲望。每当诗意来临时,我就用诗歌表达着内心。坦州这片热土激发了我的灵感,它成了我文学的发源地。文学给我打开了生命的另一扇窗子,成就了我的诗意人生。

程贤富:有评论家说,您诗中羊的意象是很独特的。

张守刚:在外漂泊的我,羡慕起羊那种简单而平静的生活来——它们不仅有满山的青草吃,而且自由自在地吃饱以后,还可以幸福地咩咩几声。喜欢上羊以后,关于羊的诗就一发而不可收了。我笔下的羊很独特,那是因为它们都来自于我对它们的仔细观察。在我心目中,羊非常善良,这正契合了我的性格,所以一想起那些羊,就让我产生了想当一只羊的愿望。

程贤富:您的诗就像生活的供词,平淡直白却又呈现着对生活的热爱。你的诗简洁明快,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感动和激励着打工一族。这些诗,你是怎么写成的?

张守刚:我哪里是在写诗,我是用生命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啊!我的诗来自于生活,就像随便捡来的一样,当然用不着太多的雕饰。李明亮这样描写我:“张守刚/一个打工诗人的代表/熬出乡愁半斤/郁闷三两,快感一钱/然后涂抹在四处游走的杂志上/让每一个打工诗人添尝。”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我这些诗是怎么写成的。

程贤富:坦洲这片热土激发了您的文学灵感,在此您创作了几百首诗歌。回忆起在坦洲的打工经历,您一定有许多感慨?

张守刚:有人说,没在子夜里流过泪的人,不是真正的打工者。从我在坦洲打工的那天开始,打工的痛感,打工过程中的茫然与追寻,就在我心灵中暗暗生长。这些生活中得来的细节,成了诗集《工卡上的日历》。我以坦洲为支点,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一个打工者的沧桑生活和无法排遣的情感。2003年,我离开坦洲回到老家,又写了不少关于坦州的诗,精选结集成诗集《徘徊在城市与乡村》。

张守刚:把诗歌当作生命1_副本.jpg

《徘徊在城市与乡村》

程贤富:有人说,您一直走在回家的路上,而且从未停止过脚步。因此,除了写坦州的诗,您写故乡的诗也有很多?

张守刚:在艰难的打工岁月里,无奈后的感伤,遭过白眼后的心酸,孤行荆棘的阵痛和忧愁,让我想起了故乡。故乡,就像自己温柔的慈母,从来不会拒绝孩子回家。因此在外打工期间,我虽然身处外地,但梦里却始终在富家坝(农坝镇),在红梁村,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我脑中越来越清晰。一想起红梁村,我就泪如泉涌,诗如泉涌。每想起一遍我就会写下一首诗,《红梁村》《又写红梁村》《再写红梁村》等等,估计此生我会一直这样写下去。

程贤富:您的每一首诗都短小精悍,有人却想用长诗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张守刚:长度真的不重要。一首诗,有一句话能够进入读者的内心,就很不错了。当然诗写得很长,也写得很好,还是可以的。

程贤富:您创办“阅读与写作培训班”的初衷是什么?

张守刚:回想起自己追求文学的艰苦历程,我就想从自身的优势入手,为云阳培养一批小作家,让他们在文学道路上顺顺利利地走下去。于是,2007年,我创办了“张守刚阅读与写作”培训班。十一年来,我的学生在《金牌原创》《语文报》《少年先锋报》《作文周刊》等50多家报刊发表习作近500篇,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性的征文大奖20余次。每年的中考和高考,都会数度传来我的学生作文得满分的喜讯。在云阳,“张守刚阅读与写作”已经成为一个知名品牌。

程贤富:在诗人的道路上,您最想感谢谁?

张守刚:最想感谢我的妻子。虽然她是个农村妇女,但她支持我写作,哪怕家里无米下锅了,她也从未责怪过我。

程贤富:2017年12月,您当选为第三届云阳县作协主席,你任职快半年了,有些什么体会?

张守刚:首先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其次,担任这个职务,对我来说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更多的是锻炼和成长。今后,我将把主要精力用于云阳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用于发现云阳的本土人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