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家访谈 > 正文

王雨:用文学之笔历史地回顾历史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7年7月21日      

【人物简介】

王雨,本名王志刚,重庆市作协荣誉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文史馆馆员,博士生导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重庆出版社等出版长篇小说《填四川》、《开埠》、《水龙》、《飞越太平洋》、《血缘》、《车神》、《长河魂》。《填四川》、《开埠》被《长篇小说选刊》全文转载。在《中国作家》、《新华文摘》、《光明日报》、《小说界》、《红岩》、《四川文学》、《滇池》等发表、转载电影剧本《船神》及《源》等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多篇。出版影视小说集《真情岁月》。创作拍播《嘉陵江边的小屋》等电视剧4部。合作(1稿)发表电影剧本《战争的闪电》,拍摄为电影《年轻的朋友》,剧本获四川省文学一等奖。《飞越太平洋》、《翠绿色的梦》获重庆市文学奖,《血缘》、《填四川》、《开埠》获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水龙》、《长河魂》(合作)获重庆市文艺奖。《长河魂》被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买断影视版权。《填四川》被北京如意吉祥影视公司改编拍摄为了3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

重庆作家网:王教授,恭喜您的作品《开埠》获得重庆市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获奖感受吗?

王雨:感谢读者、同道、评委的厚爱!只有继续努力写好力所能及的文学作品!

重庆作家网:《开埠》是您继《填四川》后又一宏大历史题材作品,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去创作这部反映重庆开埠历史的作品的。

王雨:我写长篇小说《开埠》之前,写过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重庆开埠时期的长篇小说《水龙》,那是我偶然接触到重庆开埠史,受到触动而写的。在《水龙》的再版后记里写有:重庆的人物和地域是独特的令人热肠的。曾经,战乱、抗争在这座城市进行;曾经,这里的人们沐浴过痛苦的寒霜、策划过伤心的句号,一门心思要走向祖辈憧憬的繁荣富强。钩稽史沉,再现历史,掘开厚实的黄土才会发现重庆人的根。事隔多年,正是这些一鳞半爪的故事,构成了我对旧世纪所有怀念中最温馨也最动情的部分。这样,就有了《水龙》和《开埠》,算是异曲同工的姊妹篇吧。我写《水龙》和写卢作孚的长篇小说《长河魂》时,看到许多关于湖广填四川的史料,走访了移民后人,写了长篇小说《填四川》,《填四川》的主人公宁徙是《开埠》的主人公宁承忠的高祖母,《开埠》也算是《填四川》的续篇吧。作为历史小说,我力求对那个时期的人、人性以及寓于其中的国民性剖析得深刻些客观些,力求不露痕迹。用文学之笔历史地回顾历史,现实地反思历史,意在当下和未来,这是我所追求的。是的,当开埠迎来西方商品经济的时候,国人才发现它不仅是闻所未闻的消费愉悦,更是烫手的火焰。然而,正是这火焰,重新铸造了我们古老民族的灵魂和信念。怀着对于繁荣富强的百年憧憬,血也流过,泪也流过。或许,重庆人的要求太低,仅仅是温饱;或许,重庆人的要求太高,一定要实现作为人的价值。我深深地热爱故土,力求更好地发掘故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重庆作家网:《开埠》以重庆城区、川江为背景展开故事,多方面展示了码头文化,袍哥帮派,巴渝十二景,荣昌陶器、夏布、折扇,重庆方言、龙门阵等等这些代表重庆民俗风情的本土元素,让人目不暇接,大呼过瘾。这些元素完美呈现的背后是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付出,这是您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吗?

王雨:是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是大的,是困难。而最大的困难还是如何尽我所能写好《开埠》这部长篇小说。

重庆作家网: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和谐统一是历史文学作品的一大难点,你是如何看待和把握这个问题的。

王雨:《开埠》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力求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真实。自我接触到重庆开埠史,查阅到当年清廷官员扣押了六十九艘外国走私船时,心就不平静,就开始构思主人公宁承忠这个人,这是我的一个大胆尝试。这人物在我脑中酝酿多年了,他以科举致仕,出任夔关监督,嫉恶如仇,立志严守国门。当英国走私船偷运洋货入川时,他毅然将其全部扣押。面对洋人的威胁,他正义凛然,毫不退缩。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可谓朝廷的忠臣。重庆总商会成立,他到会慷慨陈词,表态支持对列强展开商战。此后,他目睹清廷的丧权辱国,封建王朝轰然倒塌,思想观念有所转变,逐渐顺应潮流不愿做遗老。在参加革命的儿子宁继兵被清军杀害后,他的天平彻底倾斜,最终参加了起义军在朝天观举行的祝捷大会。应该说,他是清末民初重庆士绅的缩影。小说是要写人的,有了“这一个”,小说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他和女袍哥喻笑霜及妻儿等人就活灵活现,就通篇全活,围绕他的诸多人物就有声有色。还是那句话,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尽我所能,努力写得好些。

重庆作家网:除宁承忠、喻笑霜这样的典型人物外,小说中您还不吝笔墨塑造了安邦、霍柏明、威妥玛、武哲嗣、李鸿寿、李顺、立德乐、宁承业、宁继富、王雪瑶、孙达祥、赤井一郎、宁继兵、范晓梅等等重大历史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物。在这些配角中,您最喜欢哪个人物。

王雨:立德乐。他与宁承忠既是老对头也是老朋友。有评论家说:“立德乐不是脸谱化的描写,这位驾7吨小轮闯川江过三峡的冒险者,既是侵略中国的老牌帝国主义分子,又是衣冠楚楚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大英帝国利益绝不放弃,人情世故却非常圆滑周到;其侵略者的本质没变,却也因重庆开埠被写入正史。”《开埠》结尾有段描写:“那广场下面的负一楼,老树亦是看不见的。那里建有‘重庆历史名人馆’,馆内塑有两百位栩栩如生的历史名人的雕像,其中的十二位外国人里,金发碧眼蓄八字胡戴高礼帽穿西服的立德乐的雕像在首位。他那燕尾服的下摆被风吹动而飘摆,配有老重庆山水码头吊脚楼背景,光电照射声像播放,活灵活现。书有他入档的理由:‘1891年,中英两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埠……1898年2月15日,时年58岁的立德乐自任船长,驾驶7吨小轮船‘利川’号从宜昌出发,穿越三峡,经过20多天艰苦航行,于3月9日清晨抵达朝天门码头。从此,包括国外商船与炮舰在内的机动船接踵而至,重庆近代化历程开始。’”

重庆作家网:从某种程度上,“开埠”反映了国家主权沦丧、列强横行霸道这一段民族悲痛屈辱历史,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风气、民族工业进行极大冲击后的“新风”。您是怎样看待“开埠”的。

王雨:往昔那些用血泪谱就的旋律深入肺腑,在无法复制的悲壮里,我们看到的是民族精神民族魂。借用评论家们的话:“作品揭示了一个重大主题:被迫开埠一方面是中国加剧半殖民地化处境,另一方面使之被迫地缓解孤绝状态,逐渐开放。”“历史地看历史,现实地解读历史,意在当下和未来。”“开埠的时代仍然没有过去,如今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对外开放的社会形态之中,作品中描写的种种景象,种种冲突和龃龉,无不在今日重新出现,要求再次闭关锁国的呼声也并非绝迹,正是如此,《开埠》描述的一切,才显得格外切近和发人深省。”“一个混沌的大时代必然会有各种各样欲望的涌动。急遽变革的时代为各种欲望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小说中的重庆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巨变当中,由固守、挣扎到应变、重生的复杂心路历程,可以说是繁花乱眼、惊心动魄的。”“尤其对宁承忠对于重庆开埠的矛盾心理和逐渐认知过程进行了细腻的描写,使传统移民形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获得新的时代内涵和艺术感染力。”“但这种沉重的国门开启,却意想不到地在其后表现出了事情的另一面,即它在列强大赚国人银子的同时,也给在闭关锁国中抱残守缺,一片死寂的内地带进了域外的鲜活生气和海洋文明的新风,使得民众得以惊异地窥视到外面的世界,开始从封闭愚昧的麻木状态中警醒过来,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变化。宁承忠看到,‘开埠以后,重庆人好读书的多了,爱科学的多了,放足的多了,讲卫生的多了,有公共厕所了。’”“当一代又一代人以他们的牺牲,以不屈不挠的奋斗汇成趋向文明进步的追求时,社会的车轮就将冲破羁绊,隆隆前行。”“在读《开埠》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我时时能感受到它对于历史和现实两个向度的思考及探问,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的深入及开掘。”“王朝覆灭后,他们之中有的参加了革命党,有的经商,有的当医生等等。总之他们在开辟着新的生活道路,创造着自己的未来。”“不管宁承忠内心怎样,但该来的还是来了,重庆海关正式成立,重庆终于开埠了,‘街上的洋房子多了、洋皂、洋钉……潮涌而来,搅乱了重庆人惯常的生活’,他自己也‘躺在洋人开的医院里’治病了。立德乐的‘利川’轮探航重庆成功后,改写了川江航行的历史,从此川江航运进入了‘蒸汽机’时代。”“小说极力表现移民后裔为求其完美广阔的生活空间而拼命挣扎,欲图在极度困厄中杀开一条血路,闯出足以让自己生存和事业得以顺畅发展的天空。”“宁承忠,一个无私无畏、有胆有识地、坚定地抵抗外来入侵,‘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爱国官员。他由顽固地抵制外部文明,到宽容地看待开埠和开放的现状;由效忠朝廷和旧秩序,到面向新世界和未来,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增添了又一个崭新的人物。宁承忠的无奈经历,也给读者留下了悲壮的历史反思。”“反映出晚清至民国时期重庆地区由封闭落后的封建社会走向被动开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巨大变迁。”

重庆作家网:王教授,最后您能谈下您接下来的创作打算吗?

王雨:我的重庆移民三部曲的长篇小说《碑》,几经修改,即将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接下来,我会抽空多读些书,写中短篇小说、散文。我曾任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也许能出一部散文集。谢谢!

(作者:余俊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