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张继楼的“三度”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5年12月21日     

——读张继楼童谣集《灯塔妈妈》

戚万凯

对著名童谣作家张继楼的作品,我曾写过《“养虫专家”张继楼》一文。近日翻阅其童谣新著《灯塔妈妈》(重庆出版社,2015年3月版),发现有“三度”:思想深度决定童谣高度、对象矮度决定读者广度、构思角度决定童谣亮度。

一、思想深度决定童谣高度

童谣主要是写给低龄儿童的,低龄儿童需要深刻思想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我不这样认为。孩子也需要思想,思想也是能量,是孩子们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作者思想深度决定童谣高度。如《扣纽扣》:“一个眼,/一个扣。/我帮他们手拉手,/结成一对好朋友。”其中主题就是助人为乐。一个普通的扣纽扣动作,竟然被作者赋予深刻思想,令人佩服。正因作者深刻思想的巧妙融入,才使作品成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经典。

这样的作品童谣集中俯拾皆是。如《买菜》:“小乖乖,走街街,/陪奶奶,去买菜。/猪肉鸡蛋大白菜,/嗨哟嗨哟抬回来。”难道不是表现敬老孝老主题吗?这一主题,却是通过极具生活化的买菜场景“陪奶奶”、“抬回来”表达出来的,含而不露。那首“刮风了,下雨了”“伞下多了一双脚”的《下雨了》,同样表达乐于助人思想。《对不起和没关系》,将“对不起”“没关系”拟人化,形象生动说明做人要讲“文明礼貌”。《小蚱蜢》形象地表达“骄傲自大要受惩罚”道理;《萤火虫》写萤火虫“拿电筒”送“半夜回娘家”的隔壁邻居“纺织娘”,歌颂萤火虫助人为乐传统美德;“扯破了,再织过”的《蜘蛛》,褒扬蜘蛛“不怕挫折,越挫越勇”的优良品质。

“功夫在诗外”。作品质量要高,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当然在童谣中融入思想,单纯不要多,含蓄不要露,似有似无。

二、对象矮度决定读者广度

现在有一种倾向:童谣对象高龄化,向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发展。张继楼曾批评此现象,他就主要为低龄儿童创作。童谣本质上是为不识字的低龄儿童写的。除语言通俗浅显外,创作对象和题材,要靠拢低龄儿童。张继楼的童谣,许多如此。如《扣纽扣》是学日常生活技能的孩童;《怎么来》写上幼儿园的孩童;《买菜》是幼儿帮老人。“我是一架小飞机,/一飞飞到半空里。/围着妈妈转三圈,/一下落在怀抱里”(《我是一架小飞机》)”,更是直接写幼儿被妈妈高举着转圆圈这一游戏。

再来看两首。《弟弟喂小鸡》:“弟弟喂小鸡,/小鸡爱吃米。/米粒喂完了,/小鸡还不依。/追着小弟弟,/叽叽叽叽叽。”喂米后小鸡要追弟弟,弟弟没有吵、撵等行为,可见是一幼童。另一首《翻跟头》:“小妞妞,围兜兜,/兜兜里头装豆豆,/吃了豆豆翻跟头。/左边翻个六,/漏了九颗豆。/右边翻个九,/漏了六颗豆。/问你翻了几个大跟头?/漏了几颗小豆豆?”围着兜兜的小妞妞肯定没上学,写她翻跟头这一快乐童年生活;这是数字歌,教孩子们学数数,又是绕口童谣,教孩童练习发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明显对象是低龄孩童。

因此,从这点看,张继楼是真正领悟到童谣读者对象这一要领并践行的。他的童谣直接反映孩童现实,贴近孩童生活,易于引起父母关注,诵朗后易与孩童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孩童广泛喜爱,成为经典流传。

三、构思角度决定童谣亮度

“但愿流传三五首”之说,源自张继楼。看似要求不高,实则难以做到。要流传三五首,必须构思精巧,角度新奇,脱颖而出。纵观张继楼童谣,许多以奇取胜。如《扣纽扣》。本来,学扣纽扣是孩童必学的生活技能。衣服纽扣多,扣一排,眼一排。写成童谣有各种写法,许多人写扣纽扣本身,反映孩童自力更生,但流于肤浅,毫无新意。张继楼却发现蕴含的人生哲理。构思上,许多眼扣中只选择“一个眼,一个扣”下笔,直接切入,简洁好记,形象生动,物我相合。

又如《做手影》:“兔来了,狼来了,/螃蟹爬上墙来了。/电灯一关都跑了,/电灯一开都来了。”作者没作繁琐交待,如做手影要灯光、墙壁,双手配合等条件,而是开门见山写投影到墙上的三种动物手影形状,一下抓住读者。巧妙的是,对灯、墙等条件有机融入作品而不露痕迹。“来了”“都跑了”“都来了”增添了童趣,也符合生活真实。采用“了了歌”,好记好听,童谣味特浓。

再看《怎么来》:“怎么来?/抱着来。/怎么来?/背着来。/骑在爸爸肩上来,/坐在妈妈车上来,/牵着奶奶手儿来,/挺起胸膛自己走着来。”作者开始并未交待幼儿园开学时家长送孩子场景,如“幼儿园,门打开,孩子个个跟着来,有的孩子抱着来,有的孩子背着来”之类,而是采用设问句,连问两句,边问边答,三字经式,十分简洁,富有情节,很有生活化。在前面各种来法铺垫后,末句突出自强自立态度,那自信、自豪神态,溢于言表。

张继楼在构思中,擅长讽刺手法,非常成功:讽刺“爱生气”的《氢气球》,“哪个有我跳得高”骄傲自满的《小蚱蜢》,妈妈不放心我“啥样事情不让做”的《变成懒虫莫怪我》,公鸡“你飞我跳打得急”的《为了一粒米》,嫌弃蜻蜓穷、蜜蜂脏,结果“一下跌进蜘蛛网,扯烂了裙子撕破了衣”的《蝴蝶》,“不去采蜜、不把屋造”懒惰的《知了》,“打的吸血针”的《蚊子》等。这些善意讽刺,爱憎分明,恨铁不成钢,唤醒了具有相同毛病的孩童,使他们知错能改,做一个真善美的好孩子。这些童谣,也牢牢镌刻在记忆深处,影响一生。

张继楼创作岂止“三度”,还有多度供你发现。他的度,是童谣创作的经验作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