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重温红色少年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5年5月12日     

——从几部反映战争影片中的儿童形象谈起

张渝杨

如果说,文艺作品中的那些红色少年是我们今天生在小康社会中的独生子女们的一面镜子,那么,没有哪种文艺作品能比电影反映得更深刻,更生动,更形象而给今日之儿童的心灵震憾。今天我们在重睹《鸡毛信》《烽火少年》《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一批反映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红色少年成长历程的复映片时,一种让人心动的感触涌上心头,仿佛又将我们带入那金色的童年。

当年我曾是《鸡毛信》和《小兵张嗄》的痴心小观众,当我第一次看见银幕上的海娃、嗄子等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机智的坚强少年时,竟然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尤其是看了《小兵张嗄》,自己还仿制了一支木手枪,学着嗄子的台词在家中自个偷着乐。文革期间,在文艺百花凋零,“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极左年代,《闪闪的红星》以其那个年代特有的红色少年的高大全的银幕形象,让当年在农村插队落户的我狂热崇拜。我追着电影队,看了一遍又一遍。记得还将由编剧陆柱国作词,傅庚辰作曲的《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电影插曲的歌词,凭记忆抄写在日记本上,那首清新优美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的红星歌一时在观众中传唱,在农村那单调艰苦的岁月中,成了我们知青心灵的慰藉和精神支撑,甚至梦想有一天也能在那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中游戈,变成一只雄鹰,在风雨中翱翔……

虽然战争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战争中的那些红色少年却是让我挥之不去的革命想象。无论是《鸡毛信》中海娃的机智,《小二放牛郎》中王二小的勇敢,《红孩子》中细妹的活泼,还是《小兵张嗄》中嗄子的坚强、胖礅的憨厚,《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成熟等等,一批战争片中的银幕儿童形象和英雄品格至今还烙印在我心中,伴随我从少年走到青年,走过中年。这些红色少年,小小年纪,生活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却不是靠父母的保护,而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还要帮助父母抗日,帮助游击队打鬼子,帮助革命站岗、放哨、送情报,甚至参加打击侵略者的战斗。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磨炼、战争的洗礼,才使得嗄子们的童年充满着人生的传奇,使心智得以成长,身体得到锻炼,意志得到磨砺,使之成为民族之栋梁,国家有用之才。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虽然我们已远离战争,但战争片中那童年的银幕形象却让各种年龄层次的观众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从中获得各自不同的感触。特别是在艰难的情况下,那些红色少年不仅要经受生活的磨难,而且还要经受战争的考验——应该说,这是今天生活在幸福生活中被父母长辈们捧若宝贝的独生子女们的一面镜子。从中,或许能让今天的儿童受到启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