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人性本真美的着力书写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5年5月11日     

——评中篇小说《我不叫刘晓腊》

郑京鹏

青年作家王棵的中篇小说《我不叫刘晓腊》,在《人民文学》2015年第四期发表后,我在微信中跟一位文友交谈时,他把“刘晓腊”误写成了“刘晓梅”。为啥写“梅”而不写“腊”呢?文友告诉我,因为在他的思维定势中,有一个“腊梅”的具象,一看到“腊”字就想到了“梅”字。这虽是一个笑话,但与《我不是刘晓腊》的创作十分相关。

在众多的读者中,恐怕这样的误写不会是一人,而王棵却出其不意,打破了人们的这个思维定势,让作品中的主人公跟“刘晓腊”关联而不跟“刘晓梅”关联!这样一来,作品从题目开始,就不落窠舀,有了新意,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当你阅读了整部作品之后,你就会进一步这样深切地体会到!这不能不说是作家的匠心独运,有意为之!首先,我为作家的这个别出心裁的标题点赞!

下面就来说说作品的女主人公为啥跟“刘晓腊”有关联吧。作品中涉及到“刘晓腊”这个名字的地方有三回:第一回是女主人公的丈夫方大亿在称呼中,没有鼻音(n)而只有边音(l),将“娜娜”喊成了“腊腊”;第二回是于律师在一审、二审的辩护中,也左一个右一个地称呼证人“刘晓腊”;第三回是女主人公在终审前一个晚上的梦境里,法官竟然叫他“刘晓腊”女士!对这些发音错误的称呼,刘晓娜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丈夫,这是她“最不能满意的”;对律师,她“在不知不觉间笑出了声”;对法官,他居然纠正道:“法官同志!”“我叫刘晓娜,是na!不是la!请您读对我的名字。”从对这三回称呼错误的态度来看,刘晓娜第一次只是不满意,第二次就有了蔑视的味道,第三次则是完全地否定!

女主人公的态度为啥这样一步步地升级呢?这就涉及到故事的核心内容了。刘晓娜,老家在四川宜宾农村,她念过大学,大专学历,财会专业毕业。因为不好找工作,便和丈夫方大亿一起来到城市,在靠近民安路的红帽子巷安定了下来。刘晓娜开了一个小杂货铺,经营着小生意。丈夫则开着电瓶车,做起了送水工。他们吃住都在小杂货铺里。说白了,这两人其实就是一对进城务工的新住民。在他们当中,不乏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城市里打出了一片天地,成了地位和身份都不错的人,但大多数的生活质量是不高的,只要在城里有一个落脚处,有事情可做,除能挣到饭食钱外还略有结余,甚或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心满意足了。用这个标准来看,刘晓娜夫妇是达到了,然而一个突发的马路事件把女主人公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她的丈夫以及其他相关的人都牵扯了进去。

那是一个早上,刘晓娜的小杂货铺刚开张,就听到从附近的民安路上传来一阵急刹车的声音,循声望去,只见吴秋兰老太太躺倒在了街道的马路上。旁边停着一辆白色大众宝来车,穿蕾丝收腰撞色连衣裙的车主林谨快步跑到老太太身边,蹲下身去,却又赶紧站起身来,快速地往她停车的方向跑去。这时,误会就开始了。刘晓娜以为林谨要跑,出于善良、坚持正义和打抱不平的本能,她拦住了林谨。然而,林谨不是要跑,而是要拿护心丸给老太太服用。刘晓娜认为林谨太狡猾,这样做是逃避责任。接着警察赶到了,处理了现场之后,就将刘晓娜和林谨带去调查。

刘晓娜是证人。她凭自己的所闻所见就推断林谨是肇事者。以致后来吴秋兰老太太住进医院,林谨交了2万元住院费、买了糖果慰问的行为,都没有改变刘晓娜的证词。因此在一审和二审时,她都坚持自己证词的真实性。后来当她了解到林谨的家庭情况和为人后,心里十分纠结。因为她并没有亲眼见到林谨的车撞了人,而是仅凭自己目睹的结果推断的。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她让丈夫开着电瓶车,到出事地点撞向自己,以还原现场画面。丈夫不愿撞,她又等待过往的车辆来撞。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达到目的。一次,她偶然见到一位临窗的能见到马路情况的女孩儿,心想这下找到了新的证人了,然而女孩儿也只是听老太太说:你撞了我!不能走!女孩也没有亲眼见到车撞人的情形,事情的真假依然难辨。为了获取新的证据,刘晓娜又去草丛中寻找矿泉水瓶,以图证明吴秋兰是被林谨的车撞倒的,但结果仍然不是自己推断的那样。

真正让刘晓娜改变证词的是两件事:一是她到吴秋兰老家调查吴家的情况,二是她骑着方大亿的电瓶车与一辆黑色的奥迪A6相撞。吴秋兰的老家在宜宾,是农村户口。她来到城里,是为进城务工的儿子、儿媳照看孩子。在被撞的那天早上,她是出来给上小学的孙子买早点,目的地就在红帽子巷里那家做龙眼包子的早点铺,在横跨民安路的时候,就出事了。刘晓娜在吴秋兰老家了解到,吴的人品并不怎么样,被访问者还举了一个吴老太太与妹妹争房的例子,由此动摇了刘晓娜对吴秋兰被撞原因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刘晓腊骑着丈夫的电瓶车被撞的原因,是因为看不清是红灯还是绿灯而最终闯了红灯,出了车祸,自己也受了伤,然而那辆黑色奥迪A6的车主并没有逃逸,而是坚持要送她到医院,还要给她治疗费和医药费,还要留下名片,以便有问题好联系。这与林谨对待吴秋兰的态度何其相似!

这些情况,引起了刘晓娜的反思。她清楚,自己并没有亲眼见到吴老太太被撞的事实,那个临窗的女孩儿也只是听到了吴老太太的话,并没有见到吴老太太被撞的情形。因此刘晓娜决定,要事实求是地讲明自己的所见!尽管她担着作伪证要负法律责任的风险,但为了马路事件的本来真相,为了否定仅凭自己的推断就做出的证词,她必须尊重事实。在终审的前一个晚上,她彻夜难眠,做了很多梦,其中一个是她在法庭上否定自己证词的情形,另一个是她咬断了自己舌头的情形。文学创作的规律告诉人们,文学是写人性的。故事讲述到这里,作家着力书写的人物的人性便深度地展现了出来。体现在刘晓娜这个人物身上的人性,是一种追求本真的美。《我不叫刘晓腊》这个文本,便是对人性本真美的赞颂!

小说的结尾也很有意思,我仍然要点个赞。第二天,刘晓娜虽然身体状况不好,但坚定地走出了小杂货铺,向民安路走去。尽管文本没有再写终审的庭审情况,但通过前夜梦境的描写,女主人公会采取怎样的行动,结果不言自明。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文本中,将女主人公对自己证词的否定,以及对自己名字错误叫法的否定结合了起来,不仅巧妙地显示出了地域特色,而且让作品显得更加厚重。还有文本中对红帽子巷的来历、对网络工具的运用、对城市原住民和城市新住民的对立,以及女主人公面对城市原住民的驱逐令决定待下来的决心等情节的描写,都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背景底色,让作品富有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